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93节(2 / 4)

加入书签

,他甚至不敢断定台上的人是不是黄琬。毕竟隔得那么远,看不清面目。穿了战甲,体型发生变化也是很正常的事。

荀衍反复盘问,见问不出更多的内容。他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又让人把之前受伤的斥候叫来,一一询问。见荀衍关心黄琬的安危,浑然忘了辎重营的污浊,旁观的伤兵们慢慢改变了态度。想起自己当初刚刚接触这些时的窘迫狼狈,再想想荀衍的身份,不禁多了几分同情之理,反生了些钦佩。

荀衍看在眼里,悄悄地松了一口气,转而考虑该如何确认消息的真伪。

……

黑龙沟。

黄忠起身,看着被何逵扶进来的黄琬,拱手施礼。一旁的黄祖抢上一步,接过黄琬,满脸堆笑。“子琰兄,你身体还好吧?”

虽然同属一族,但黄琬对黄祖没什么好印象,即使此刻黄祖有恩于他,他还是不肯与黄祖虚以委蛇。他抖了抖衣袖,顺势推开黄祖的手,向黄忠拱手还礼,昂然道:“败军之将,先谢过将军不杀之恩。”

黄忠苦笑。他根本没指望黄琬会投降,所以才说得那么难听,要黄琬将功折罪。没想到黄琬居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亲自来了。有约在先,他不能食言自肥,只好同意见黄琬。他做了补救,让李严冒充黄琬留在登禹台上,可是此刻一看到黄琬本人,他就知道李严并不合适,两人从体型到气质都相差太大,瞒不了太久。

黄忠环顾四周,没看到何咸,不禁眉头微皱。“何子同何在?”

黄琬咳嗽一声:“何子同与孙将军有破家夺妻之恨,又记恨袁公路,不肯投降。我劝他不住,只好让他走了。”

黄忠刚想说话,黄琬又说道:“兵不厌诈,将军虽然饶我一命,却让人留在禹登台上,应该是欺骗援军,让他们以为我还在台上,不惜伤亡的猛攻吧?将军用兵,颇有孙镇北之风,不仅猛如虎,能临阵斩杀夏侯渊,而且狡如狐,虚虚实实,应用自如。以将军的能力,似乎不需要靠多杀伤来积累军功吧?”

黄忠眼神紧缩,盯着黄琬看了片刻,嘴角歪了歪。“黄公不愧是闻名天下的名士,聪明果敢,决断如流,佩服,佩服。忠是武夫,学问粗陋,不足与黄公语。若黄公不反对,我这就送你去见孙将军,如何?”

黄琬点点头。“甚好,我也想早点见到他,看看这位被称为小霸王的少年是何等样人,是拯救天下黎民的英雄,还是祸乱天下的枭雄。”

人言可畏

黄忠是武者,但他并非嗜血之人,也知道佳兵不祥的道理。名将多不能善终,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杀孽过重。为将不可能不杀人,但不必要的杀戮有损阴德,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白起便是典型,身为楚人,黄忠对白起的暴行并不陌生,也不想步他后尘。

他堵住黄琬就是想诱荀衍来攻,现在被黄琬点破,自然不能再坚持下去。况且何咸逃脱,荀衍也会很快收到消息,不会再这么强攻了,设在禹登台的陷阱已经没有意义,不如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他随即命人召回李严,商量对策。

黄忠没有和黄琬多说什么。他有自知之明。论作战,他可以俘虏黄琬。论口才,他根本不是黄琬对手。这样的人物只有孙策、周瑜才能对付。他将黄琬软禁起来,好吃好喝好招待,但是不得与人接触,即使是黄祖也要保持距离。

李严很快赶到大营。了解完相关状况。李严也有点挠头,他们没想到黄琬会这么做,完全没有准备。反复商量之后,李严建议派人通知孙策,形势有变,黄琬壮士断腕,他们的计划不能再执行了,接下来该怎么办,请孙策指示,同时安排如何移交黄琬的相关事宜。在与孙策取得联系之前,不宜轻动。离开了鱼齿山,失去了有利地形,他们将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不能有任何疏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行动。

为了确保消息能够安全送达,黄忠派李严亲自去一趟,并安排一百亲卫骑护送。他有两百亲卫骑,是他手中最精锐的机动力量,也是他有别于其他诸将的特征之一。孙策缺马,大部分将领最多五十骑、一百骑,镇守荆州的周瑜也只有三百亲卫骑,黄忠有二百。

李严领命,带着亲卫骑出了山,远远的绕了一个圈,沿着汝水南侧向东,赶往西不羹城,寻找合适的津口渡水。他是黄忠麾下的军谋,黄忠手里的那份颍川地图,他早就记在心里,知道哪儿会有津口,哪儿会是孙策可能选择的驻地,哪儿又容易遇到对方的游骑斥候。

很快,李严就遇到了孙策派出的斥候,得知孙策在繁邱城,他马不停蹄,午夜时就见到了孙策。

见到李严,孙策很高兴。几年不见,李严已经从一个小吏成长为讲武堂毕业生,并顺利进入军中,不知道他的生命轨迹会不会因此完全不同。这个人特点很明显,性格缺陷也很明显,不是一个安份守己的人,用好了是干才,用不好也是麻烦。

看完黄忠的报告,孙策发现里面还夹着一枚纸,是一封举荐书,黄忠对李严做了一个很不错的评价,推荐李严到孙策身边任职,并将随李严而来的一百亲卫骑送与孙策。孙策很意外,问李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