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85节(2 / 4)

加入书签

的士卒见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安抚他们的心情,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尤其是要查看那些刚从讲武堂毕业的学生。今年是讲武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以前的讲武堂学生都是从各营抽调出来的精锐,本身就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到讲武堂是进修,系统的学习用兵技巧,弥补他们的短板。李严这一批讲武堂毕业生入学之前没有军营经历,多少有些书生意气,和老兵之间常有摩擦,需要他这个主将调解或仲裁,帮他们顺利渡过这几个月的适应期。

一万多人,七八个大营,一圈走下来已是半夜。大部分将士都已经入睡了,黄忠才回到中军大帐。即使是最强壮的卫士这时候也感到疲惫,与换班的袍泽交待完事情后,就抓紧时间洗漱,钻进帐篷休息了。黄忠却还不能休息,李严等人研究出几个方案,正等着他审阅。

黄忠解了甲,李严提来准备好的凉水,浇在黄忠的身上,黄忠迅速洗了一遍,擦干身体,换上干净战袍,舒展身体,在帐中练起了导引术。不用他吩咐,李严开始口述拟好的方案。他经验丰富,节奏掌握得正好,黄忠练完,他正好结束。

“这么说,不去郏县?”

“是的,就算能攻下郏县,也未必守得住,反而自缚手脚,患得患失,不如全无牵挂,相机而动。”李严有些脸红。“将军,你……是不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黄忠看看李严。“正方,我想到了是我的经验所得,你们经过讨论得到结果,就是你们的经验,和我直接告诉你们是不一样的。”他来回转了两圈,又说道:“还有一件事,你们没有考虑到。将军一直与董越有来往,黄琬到了颍川,董越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李严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陷阱

经过几个军谋讨论,李严最初夺取郏县的计划被否定,修正成驻扎在鱼齿山,等待战机。

鱼齿山东麓有襄城,南麓不远就是昆阳,滍水、昆水经其南,汝水绕其东,湛水则穿行其间,取水非常方便,既能顾守颍川通往鲁阳、叶县的要道,又利于防范骑兵突袭。襄城离颍阳约六十余里,处于作战半径内。如果战机出现,半天时间就能赶到战场。

襄城在汝水之侧,溯汝水上行,经郏县,可至梁县,与沟通洛阳与南阳的三垭古道相接。在不能控制阳翟的情况下,这条路是黄琬与洛阳保持联系的必经之道。麦收之后,黄琬很可能会从洛阳运粮来供应大军,保障长期作战。

当然,襄城的重要性人所皆知,麹义之前便在鱼齿山东麓立阵,以便阻击东来的孙策。现在麹义赶赴颍阳作战,还在襄城留下了不少人马,强攻襄城的难度犹胜郏县。麹义的主力就在颍阳,骑兵在一个时辰内就能赶到战场。

在夺取襄城的可能性微乎其乎的情况下,驻兵鱼齿山,保持对襄城、郏县的威胁,牵制黄琬,让他不能全力以赴的攻击颍阳城,就成了黄忠部最好的选择。

黄忠接受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谈不上出奇制胜,但胜在稳妥,没有明显的破绽。进可攻,退可守,牢牢的掌握着主动权。一旦形势不对,还可以得到鲁阳和叶县两个方面的增援,或者干脆退回南阳。

接受方案的同时,黄忠调整了斥候营的任务,将主要精力用于侦察鱼齿山的地形,寻找攻破襄城的机会。机会少不等于没有,如果能找到破绽,夺取襄城,对形势影响甚巨。即使不能,也能造成一种想要强攻襄城的态势,分散麹义的注意力。

惊喜不期而至。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斥候营便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黄琬在襄城,大量的信使出城向东,同时又不断有使者归来,举着三角小旗,高呼声穿过城门。种种迹象表示,襄阳似乎成了指挥中枢,黄琬成了颍川战场的主将,但他却没有去颍阳,而是驻留在襄城。

黄忠对此很惊讶。襄城固然重要,但作为全军中枢似乎离颍阳太远了。骑士可以迅速往返,步卒却不太容易。他麾下士卒精练,每天绕营行军十里,隔三岔五的还要进行长途急行军的演练,这才有把握有半天时间内行军五六十里,还能保持战斗力。黄琬麾下的那些屯田兵可没有这样的体能,六十里路,他们至少要走一天。

但军谋们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很合理,具体有几个理由:首先,论官职,论名望,论与袁绍的关系,黄琬成为颍川战场的主将当之无愧,荀衍是晚辈,麹义是武人,他们都不足以和黄琬比肩。之前分作两部,各打各的,不论高低,现在合兵一处,自然是黄琬为主。其次,颍阳是县城,又只有鲁肃四千人马,麹义和荀衍有三万多人,足以围攻,不需要黄琬亲临一线。更何况黄琬虽然在襄城,但他的部下并不是全在襄城,有一部分在颍阳协助进攻。最后,黄琬年过半百,又是读书人,经过几个月的军营生活,身体有所不适,回襄城养病,同时加强襄城的防御力量,确保退路安全,有何不可?

双方各有道理,相持不下。黄忠也无法判断。他下令继续打探,同时率领大军潜入鱼齿山深处,像一只潜伏的猎豹,藏起了自己的踪迹。

……

黄琬负手站在紫云岭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