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83节(1 / 4)

加入书签

荀衍越想越紧张,不禁头皮发麻。他相信,这种越布不仅会在陈国、梁国销售,迟早会传入冀州,如果在冀州也是这么畅销,那冀州的布商会大受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纸坊,冀州纸被南阳纸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靠袁绍的命令强行压制。尽管如此,冀州士绅私人用的纸还是南阳纸。

纸只是读书人会用,布却是所有人都可以用。冀州纸虽差,至少还能用,冀州却没有能和越布相比较的本地布匹,要么就是质量太粗糙,只有穷人才用用,要么就是价格太昂贵,只有大户人家才穿得起,像这种既能满足大部分人要求,价格又不是太高的越布,一旦进入冀州,几乎没有对手。

冀州世家要倒霉了。虽然荀衍一直希望汝颍系能压过冀州系,可是他很清楚,冀州系是袁绍不可或缺的支柱,如果冀州系遭受重创,仅凭汝颍系,袁绍是无法与孙策争锋的。更何况这种越布由南而来,到冀州之前,先会在豫州全面铺开,汝颍系会先蒙受重创。

韩繇不就已经得到了这种越布?

荀衍来回转了两步。他意识到形势比他想象的要严峻。孙策不仅用兵有一套,对经济民生也有过人之处。庞山民与枣祗合著《盐铁论考释》绝不是孤立事件,他从来没有就兵论兵,他在其他方面下的功夫不比练兵少。这是一个奇招迭出的劲敌,如果不能尽快的击败他,用不了几年,袁绍可能就制不住他了。

荀衍转头看看何逵,又看看何咸。“子高兄,子同兄,黄公有什么计划?”

何逵松了一口气。“尽快击败孙策,抢占颍川。再拖下去,盛夏酷暑,将士们无法作战。”他指了指荀衍身上的越布单衣。“孙策可以让他的将士穿这种单衣,我们可没有啊。”

荀衍低下看看自己的越布单衣,嘴里充满苦涩。事出仓促,若非何逵提醒,他还没想到这个问题。夏天作战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战袍太厚,别说作战,穿上就能热得让人受不了。现在孙策有了这种越布,他可以制成相对舒适的单衣战袍,虽然还是会流汗,却不至于无法忍受。

换句话说,孙策拥有了在夏季作战的基本条件。考虑到他的部下以江南人居多,比冀州人更适合夏天的湿热天气,考虑到军械比常用的军械轻便坚实,在夏天作战,他会拥有更多的优势。

他拖得起,袁绍拖不起。

荀衍转身走到麹义面前,把自己的担心说了一遍。麹义浓眉紧锁,沉思良久,也觉得形势不容乐观,拖下去对他们不利。

“事不宜迟,让韩繇快一点,先准备一个月的军粮,我们压上去,逼孙策决战。再多准备一些干粮,让骑兵路上食用。”麹义说道:“我们将骑兵分成四批,突袭许县、长社一带的屯田,放火烧麦。”

“好。”荀衍一口答应。“不过骑兵要高度警惕,孙策麾下骑兵不多,战力却不弱。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优势。”

“休若,你放心吧,那些匈奴人才不会硬拼呢,一看到风向不对,他们逃得比谁都快。真要打硬仗,还得靠我们汉人。”

荀衍也笑了。“那倒也是,论顽强善斗,折冲陷阵,有谁能和将军的亲卫营勇士争锋。”他顿了顿,又道:“孙策以勇悍著称,麾下还有两个以游侠儿为主的近卫营,一曰武猛,一曰武卫,人数大概也有七八百人,或许堪与将军一战。”

“游侠儿?”麹义轻笑一声,带着几分不屑。“如果有机会,我倒想会会。”

干得好

临颍。

董袭坐在城头,看着不远处丝带般的颍水和水对岸来回奔驰的骑士,歪了歪嘴角,收回不屑的眼神,挤出一脸笑容,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温和些,转头看向一旁的临颍令淳于重。

因为读书少,不擅长和读书人打交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更好的机会落入全柔手中,要说不郁闷,那是骗人的。不过郁闷归郁闷,接受了命令,还要以完成任务为先。对面的麹义是河北第一名将,兵力雄厚,麾下还有五千来去如风的胡骑,董袭不敢掉以轻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失去了镇守阳翟的机会固然可惜,得到了和麹义面对面的机会也是一个不错的补偿。黄琬不过是个迂腐书生,打败他也不足为傲,只有与麹义这样的名将对阵并击败他,那才是真本事。

虽然孙策严令只能守城,不能出击,董袭心里还是充满了期待。临颍造近昆阳,麹义如果进军,有可能会先取临颍,一场攻城战是避免不了的。

临颍是县城,又不是交通要道的关塞,防备设施一般,连护城河都有点敷衍了事。又正值收麦季节,周边的百姓都出去收麦,想征发徭役也找不到人,更何况淳于重又是个读书人,董袭还没开口,就被他一句不可耽误农时怼了回来。虽然吃了瘪,董袭很恼火,可是为了能完成任务,他还是强颜欢笑,绞尽脑汁地和淳于重套近乎。

“明廷任临颍令几年了?”

淳于重冷着脸。“两年又三月。”

董袭耐着性子,笑得更加灿烂,只是长相太凶恶,看起来有点像不怀好意。“哦,两年多,时间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