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81节(2 / 4)

加入书签

麹义从案头取过一份军报递给荀衍,荀衍接过来读了一遍,又递了回去。军报很简单,孙策离开了颍阴,正向颍阳进发,沿途的游骑虽然极力骚扰他,却只能延缓他的行动速度,无法真正拦住他。

“休若,孙策这是什么意思?”麹义听起来有些焦躁。

荀衍心如止水,淡淡地说道:“他看破了我们的计划。将军,我说过,郭嘉也是颍川人,他对颍川的地理非常熟悉,这一计很难瞒过他。”

麹义很尴尬,用游骑吓阻孙策,迫使孙策在颍阴驻扎,再用水攻的计划是他提出来的,荀衍当时提醒了他,却没有坚持反对。现在他的计策被识破,证明了荀衍有先见之明。相比之下,他低估了对手。他挤出一丝笑容。“好在有休若,足以与郭嘉匹敌。欲破孙策,还望休若襄助。”

荀衍摇摇头。“与郭嘉相比,我只是在地理形势上与他旗鼓相当,论奇谋战计,我不如他远甚。更何况我们面对的绝不是郭嘉一人,而是一个数十人的军谋处。”

麹义长叹一声,握起拳头,敲打着案几。“这么说,只能在襄城迎战孙策了?”

“孙策恐怕不会来襄城。”

“不来襄城?”

“将军已经知他将至,必然会抢占有利地形,他来襄城无益,又何必自寻烦恼。若将军让出襄城,未免刻意,孙策更不敢轻举妄动。以我之见,他应该会驻扎在颍阳,据颍水而守,与阳翟相呼应,取郡仓存粮而食,再派船只沿水上下,我们很难有机会悄无声息的突破颍水。颍阴、颍阳之间水陂不少,不利于骑兵展开,他无后顾之忧。”

麹义挠了挠头,叹息道:“不听休若良言,如今弄巧成拙了。休若,如之奈何?没有粮食,我们支撑不了太久。”

荀衍没有回答,却取出那封书信递给麹义。麹义眯起了眼睛,打量着荀衍,却没有去接。“这是什么?”

“我三兄友若的家书,他被孙策招揽,接任屯田中郎将丞。”

麹义心里咯噔一下,目光在荀衍脸下来回转了几趟,笑得更加勉强。他正在谋划抢收屯田冬麦,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荀谌却成了屯田中郎将丞,荀衍这是什么意思?也想改换门庭吗?如果是这样,那他的处境就更难了。

“这孙策……好大的胆量,还真是什么人都敢用啊。”

“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是故作姿态,向颍川人示好罢了。除了舍弟友若,陈仲弓之孙陈群也在邀请之列,现在做了孙策的主簿。”

麹义更加烦躁。颍川人大量依附孙策,对他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即将成为一支孤军。

荀衍淡淡地说道:“将军,孙策做得,你也做得。”

形势逼人

麹义眼神一闪,狐疑地看着荀衍,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像孙策一样招揽颍川人,我哪有这资本?

“将军知道颍川四长吗?”

“听说过。”麹义有点明白荀衍想说什么了,却没有接荀衍的话题,嘴里反倒更加苦涩。

“韩文节就是颍川四长中的韩仲黄后人。将军虽与韩文节不睦,毕竟曾是他的旧部,如今到了他的故乡,有没有想过率众将去他的坟前祭拜一番?韩氏在颍川影响甚大,若能得他们支持,或可稍缓粮草之忧。”

麹义半天没说话。他当初可是背叛韩馥的,岂止是不睦这么简单,怎么可能会有韩馥坟前祭拜,那和请罪有什么区别?

荀衍向麹义靠了靠,盯着麹义的眼睛。“除了粮草,将军最担心是什么?”

麹义眯起眼睛,眼神如刀,面皮不受控制的抽搐着。他的部下有一半人是韩馥旧部,对袁绍逼死韩馥有怨言,对他这个曾经的叛徒也心怀不满。他虽然坐拥两万多人,却像是坐在积薪之上,随时可能引火烧身,一败涂地。到现在为止,他都没敢强攻阳翟,就是因为他清楚这些人不会全力以赴地战斗。

他也很苦恼,却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威逼利诱,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实力。打了胜仗,有了战利品,才能笼络住部下,才能让袁绍离不开他。

现在,荀衍给了他一个机会。

荀衍这个建议的确让他很为难,但好处也很明显。只要他肯低头,去祭拜韩馥,不仅能得到韩氏支持,最头疼的粮草问题能有所缓解,有更多的时间和孙策周旋,还可以整合人心,与部下达成和解。这些人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如果能消除相互之间的怨气,解开心结,万众一心,击败孙策的机会更大。更重要的是和汝颍系结盟,他以后就不是孤军奋战了。

好处很多,只要他肯低头。向韩馥赔罪的确很难,可是孙策切退了他的退路,生死关头,不容他不低头。荀衍在这时候提这个建议,摆明了就是知道他别无选择,只有俯首听命。

不过麹义也不傻,荀衍不仅是为了他着想,汝颍系也需要他的武力支持。所以他也不用完全听荀衍摆布,双方各取所需,谁也离不开谁。

“休若,恕我愚钝,若是主公问责,我该怎么解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