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72节(2 / 4)

加入书签

着他的衣角,像个小尾巴似的。孙策忽然意识到有问题。“你说‘也’是什么意思?除了你,还有谁想去浚仪?”

孙尚香无辜的眨着眼睛,长长的眼睫毛像两把小刷子。“我说‘也’了吗?没有吧。”说完,一脸假笑地挥挥手,转身就准备下楼。

孙策沉下了脸,厉声喝道:“尚香,阿翊是不是去了浚仪?他什么时候走的,有几个人?”

他有好几天没看到孙翊了。这两天军务繁忙,他也没顾上,一直以为孙翊在军营里,最多偶尔去找曹英玩耍,却没意识到这小子可能会溜去浚仪。要说胆子大,孙尚香都不如孙翊,他九岁的时候就混在队伍中跟着老爹孙坚上阵,这些年也一直在军营里厮混。孙尚香是三将军,他是二将军,只是名声没有孙尚香那么大而已。

“我……”见孙策真的发怒,孙尚香不敢再糊弄,扶着楼梯栏杆,期期艾艾的说道:“我……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有两天没看到他了。我……我还以为是你同意的,这……这才来……”

“胡闹!”孙策脸都气白了。孙翊的武功是不错,可他毕竟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现在又是战争时期,双方的斥候、细作到处都是,万一落到袁绍手里,这可就麻烦了。老爹孙坚看似硬汉,其实非常疼子,当初把孙翊交给自己,就是怕他出事,现在倒好,孙翊不好好在葛陂呆着,居然跑到浚仪去了。

“伯言,立刻去查,看他是从哪条路走的,带了多少人!”

好消息和坏消息

陆议很快查明,孙翊是两天前离开葛陂的,只带了两名少年卫士。他说是去平舆,但平舆那边说根本没见过他,倒是有人看到他们三人向北去了。他们有腰牌,当值的将士不敢阻拦,只当他们偷偷去打猎——这种事以前经常有——也没主动汇报。

孙策很生气,却无可奈何,只能派人紧急传令,让沿途的津口、驿舍留意,一旦发现孙翊,立刻勒令他返回。不过他对此并不报什么希望,孙翊在他身边这么久,对这些手段一清二楚,他既有心开溜,就不会给他追上的机会。

两天时间,也许他已经到浚仪了。

孙策气得暴跳如雷,立刻下了一道禁令,禁止自已这几个弟弟妹妹离开大营,即使是去平舆也要报备,孙翊这样的事绝不能出现第二例。

郭嘉听到消息,匆匆赶来,劝孙策稍安勿躁,尤其是不要大张旗鼓的搜寻。一是孙翊武功不错,为人也机灵,一般斥候、细作不是他的对手,二是消息不能传到袁军耳中,否则孙翊的处境会更加危险。他会通过斥候营的渠道发布命令,悄悄的寻找孙翊的下落。

孙策虽然很着急,也知道郭嘉说得有理。他来回转了几圈,对郭嘉说道:“青州大局已定,现在的重心在浚仪,许县的屯田也快收获了,我想移驻许县,离战场近一点。”

郭嘉略作思索就同意了。“我觉得可行。离战场太远,斥候营的压力也很大,消息滞后严重,靠得近一点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反应更快,也能牵制袁绍一部分兵力,为浚仪减轻点压力。将战线稳固在到兖州境内对豫州有利。”

得到郭嘉的赞同,孙策立刻付诸行动。大军早就准备好了,一声令下就可以出发。孙策需要担心的是葛陂的防卫力量,特地将苌奴、陈兰等人叫来,吩咐他们守好工坊。万一有敌军逼近,保护好工匠就行,工坊毁了就毁了,大不了重建。

苌奴等人对天发誓,一定尽忠职守,绝不让一个工匠或者家属受到伤害。

……

袁绍站在中军的将台上,看着远处的浚仪城,眼神微缩。

残阳如血,在他的幅巾、儒服上镶上一道红边,连带着他的脸都变得灿烂起来。

经过大半个月的忙碌,辎重营终于完成了抛石机的制造。他们几乎砍光了三十里以内的大树,造出六百余架抛石机。仅是为了安放这些抛石机,他就新建了两个大营。现在这些抛石机整装待发,高高的梢杆像巨人手中的长矛,密密麻麻,看起来就非常提气。

袁绍让军中的视日者查了一下,明天就是适合征战的日子。他决定明天发起进攻,争取一鼓作气拿下浚仪城。兵贵胜,不贵久,幽州只是暂时稳住,并没有真正控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故,黑山贼也蠢蠢欲动,夜长梦多,他不能在浚仪耽搁太久。

大量制造抛石机就是为了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尽快结束战斗。

郭图快步走了过来,上了将台,来到袁绍身边,气喘吁吁。他看着袁绍,却不说话。袁绍眉头一皱,有些不耐烦。不用说,肯定又有什么坏消息。如果是好消息,郭图不会是这副表情。

“说吧,天塌不下来。”

郭图咳嗽了一声:“主公,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袁绍扬扬眉,轻轻哼了一声,却什么也没说。他对郭图这种小心思太清楚了,没心情配合他。

“坏消息是……”郭图又看了一眼手中的军报,仿佛直到此刻还不敢相信,必须再确认一下。“沈友部、太史慈部几乎同时突入青州。三天前,沈友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