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443节(1 / 4)
孙策不敢掉以轻心,他见识过流感的威力。一旦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郭嘉休息了一天就好了,比预期的还要快。他的心态也比孙策好,但他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对孙策说,桓灵以来的四十年间,接连大疫七次,平均六七年就要来一趟。上次还是中平二年的事,这两年发生大疫的可能性的确比较高,不能大意。
孙策对郭嘉的机械规律论不以为然,但他对桓灵之间发生大疫七次很震惊——郭嘉说的大疫就算不是全国范围,至少也是覆盖京畿。他读过史书,知道汉末有大疫,除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外还有建安二十二年的那次大疫,建安七子死了好几个,除此之外了解的并不多,既使读到也是一扫而过,没什么印象。
这一次,他正站在一次大疫的边缘,而且身处指挥中枢,感受比当年经历非典还要深刻。他很清楚这次大疫如果爆发会对他有多大的伤害。经济受到打击是一方面,说不定会有人借些攻击他的新政,汉人讲天人合一,人事和政治结合再正常不过。推己及人,可知桓帝二帝当时是如何的焦头烂额。
“这两年没有发生大疫,可能和迁都有关。董卓强迫洛阳君臣西迁,洛阳为之一空,人烟稀少,就算有疫情也不太容易扩散。若非如此,初平元年左右就有可能大疫。”郭嘉摇着羽扇,看着挂在墙上的疫情地图。“将军,这是一个警告,虽然眼下看来可能是一场虚惊,但危险还没有真正过去。青徐的隐患还没有真正消除,兖州也有爆发大疫的可能,如今中原只有豫州安定,一旦发生疫情,流民会大量进入豫州,我们挡都挡不住。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兵家必争之地,往往也是大疫的源头。”
孙策苦笑道:“奉孝,我现在才明白你当初的坚持,只是事已至此,后退亦不可能,只能咬牙坚持了。”
“将军,你也别这么说,我那方略是稳妥些,但也不是最好的结果。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想到将军的新政能有如此惊人的效果。如果按我的计划实施,将兖豫拱手相让,将军哪有机会在数年间称霸中原。”郭嘉转过身,眼神闪烁。“只是太快了也未必是好事,我们可能要缓一缓,准备得充分些,积些钱粮。如果决战时也是这般捉襟见肘,那可就不妙了。”
孙策思索良久。“奉孝,我们要准备的可能不仅仅是钱粮,还有医术和药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一步,我们要将关注的重点转到医学上来。不仅南阳要有本草堂,平舆和吴郡都要有本草堂。我们不仅需要大匠,更需要大医。要不然的话,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要吃亏。”
郭嘉点点头。“将军,这件事不仅和本草堂有关,于神仙也能帮忙。”
巫和医
于吉正在忙。
他被一群流民围在中间,正在为一个老妇人扎针。老妇人被她的儿子抱着,闭着眼睛,痛苦的呻吟着。“让我死了吧,让我死了吧。”她抓着儿子的衣领,不停的摇晃着。“让我死,就不拖累你了。”
“阿母,你不能死啊。”那中年男子一边抱着老妇人,让她不要乱动,一边安慰道:“神仙给你冶病呢,你大难不死,将来还要享福呢。阿青怀上了,是个儿子,你要有孙子了,不能死。”
老妇人犹豫了。“那……那我看一眼再死。”
周围的病人哄笑起来,七嘴八舌的调侃老妇人。看得出来,这些人虽然病得不轻,但有神仙在侧,他们的心情都比较轻松,应该是对于吉有信心。只不过放眼看去,不是老便是小,就算神仙手段再高明,也有很多人熬不过这场疫情。不过他们并不会因此怀疑神仙的手段。死者长逝,生者却会对神仙感激涕零。
道教兴起于汉末,正是因为汉末的疫病流行,掌握巫术和医术的道士们可以救人,可以安心,这才得到了普罗大众的欢迎。相比之下,佛教虽然也在汉末走向普通百姓,却因为没有这样的手段,得不到普通百姓的支持,传布不广。笮融能够吸引普通人是因为免费的酒肉,而不是医疗技术。
佛教一开始走的就是高端路线,后来为了推广,才学道教的实用技能,卜卦、算命乃至施药,这些都是从道教学来的。道教则与之相反,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平民,治病救人与修道成仙并行不悖,混合了巫术的医学一开始就是道教的看家本领,最后形成道医一脉。
但道士毕竟不是神仙,他们救不了多少人,更无法挽回这乱世。当魏晋南北朝的乱世越演越烈,人们生存越来越艰难,面对不期而至的死亡,即使是世家权贵也觉得命运多舛,无法预测,佛教的来世观念就成了他们逃避的乐土。佛教真正大行其道是南北朝,原因正在于此。
孙策不希望看到那一天,他想尽力逆转这历史,但是面对瘟疫这个超级对手,他也觉得很无力。要想统一天下,非战不可,但频繁的战争正是瘟疫爆发的重要原因。瘟疫与战争如影随行,由战争而起,又反过来限制战争。他抗争得越激烈,瘟疫来得就会越频繁,越惨烈。当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人口十不存一,战争自然无法延续。
论起对人口的杀伤力,就连战争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