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34节(1 / 4)

加入书签

“也不算太远,十万八千里吧。”

孙尚香“啊”了一声,很沮丧的眨着眼睛。她挠挠头,不太服气。“可是圣人就是这么说的。圣人说,名正而言顺,为政之先,必乎正名。我想着先把名分定下来,接下来不就言顺了吗,为什么不对?”

孙策皱起了眉头。“你读《论语》了?谁教的?”

“我教的。”楼下传来一个黄钟大吕的声音,坚定的脚步声响起,张昭出现在楼梯口。他打量了孙尚香一眼,笑了一声:“隔了这么久,你还记得必也正名,也不枉我一番心血。”

孙尚香很窘迫。她随张昭读书一年多,也就记得这么一两句,最后还把这个老师辞了,改拜郭嘉为师。听说张昭很不高兴,生了好些天闷气。

见是张昭,孙策只好先把孙尚香的事丢在一边,拱手施礼。对他麾下二张,他一向是很尊敬的。

张昭还礼。“将军,你觉得我教得不对?”

孙策没急着反驳,让孙尚香把强迫郭奕叫她姑的事说了一遍。张昭点点头,弯下身子,含笑看着孙尚香。“你说得没错,名正才能言顺,可是名与言之前,还有什么?”

孙尚香转着眼珠,小刷子一般的眼睫毛忽闪着,半晌才道:“实?”

“对了,名与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名依实立,循实定名。”

“那你和郭奕之间的实是什么?”

“他阿翁和我大兄是兄弟,也就是我的兄长,我是他的姑姑啊。”

“循实以近,你和他都以他的阿翁为师,你们的关系是同学,而且他比你年长,你当以兄事之。至于你大兄和他阿翁的关系,首先是君臣,不是兄弟,不可本末倒置。”张昭直起腰,脸上的笑容渐淡,露出严师的风范。“且你父亲健在,你大兄都不能算是一家之主,你怎么能以君自居?”

孙尚香吓了一跳,怯怯地看了孙策一眼,缩着脖子,耷拉下了脑袋。

张昭转向孙策。“将军以为我说得对吗?”

孙策笑了,挥挥手,示意孙尚香先走。“张公今天怎么有空来?”

“我今天来见将军,有三件事:一是仲谋今日休沐,我让他回来见见将军,检验一下学业,兄弟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张昭转身招招手,孙权从他身后走了出来。他一身青衣,打扮得像个小吏,刚才低着头站在张昭身后,孙策还真没注意到他。

“仲谋有张公教导,我放心得很。”孙策将孙权拉了过来,摸摸他的脸。“阿翊他们在里面,你先进去,待会儿一起吃饭。”

“喏。”孙权规规矩矩地应了一声,向孙策行了礼,又向张昭行礼,转身进去了。他走得很稳,每一步都像是用尺子量过的一般,低着,躬身,拱手,身如折磬,姿势标准,神情恭敬。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咋舌。孙权和张昭在历史上貌合神离,初期根基不足,对张昭言听计从,翅膀硬了之后就变了脸,屡次把性格刚直的张昭气得暴跳如雷,后来还让诸葛恪这样的小辈当面寒碜张昭,非常不厚道。现在随张昭学习政务,短时间内就被整治成这样子,以后得了势,会不会报复张昭?

“第二件事呢?”

“听说于吉来了,我久闻其名,却无缘一见,想借着将军的机会见一面。将军,你看行吗?”

孙策笑了。“当然行。我听说入秋以来,张公忙于政务,一直没有休沐。不如就此补上假期,在这里多住几天。”

“多谢将军。”张昭拱着手,深施一礼。“我还有第三件事。”

于礼不合

孙策静静地看着张昭,沉吟了半晌。

张昭不请自来,又借着和孙尚香探讨名实的机会绵里藏针,他怎么可能听不出来。三件事,最重要的放在后面,这是惯例。看仰慕已久的活神仙是第二件事,那第三件事自然比活神仙更重要。

什么事能比神仙还重要?对于张昭这样的儒生来说,唯有纲常。

君臣是纲常,父子也是纲常。

“张公,这里说话不方便,我们找个僻静的地方说话,如何?”

张昭微微欠身。“喏。”

孙策心中暗笑。张昭这么端着,看来是没跑了。他向郭嘉打了个手势,示意他继续主持会议。收到蒋干的消息后,军谋们这两天一直忙着分析幽州的战事,只是消息来得比较慢,他们的任务没那么紧罢了。再加上于吉将至,这些人有机会亲眼看到活神仙,也没什么心情一心扑在数千里以外的战事上。

孙策领着张昭走过复道,来到一旁的小楼,登上三楼。这是他休息的地方,平时如果公务太多,忙得太晚,他就会在这里休息。小楼不大,但比较安静,由一条上下两层的复道与军谋处的水榭相连。隔水相望,大声喊就能听到,但正常说话却足以保密。二楼是房间,三楼是观景台。现在天气还不算凉,观景台的门窗墙壁还没有装,四面通风,视野开阔,葛陂的湖光秋色尽收眼底。

孙策来到阁上,朱然和张玄提前看到,已经准备好了案席茶水,等孙策和张昭上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