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17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轻笑一声,示意孙坚稍安勿躁。孙坚陪朱儁回平舆是突发事件,他的部下还在洛阳,摆明了是要回去,不肯留在平舆坐镇后方。他主动提出这件事,也是怕他为难。

“两件事:第一,朱公举荐你为卫尉,我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同意。万一朝廷同意了,我想你可能要长途跋涉,几年都未必有机会省亲,所以我在想你要不要把阿母带去,安安心心在长安住几年。”

孙坚哼了一声。朱儁已经和他说过这件事,但他觉得不可能。他如果去长安任卫尉,肯定不会孤身前往,至少要带上部曲。可不论是朝廷还是支持袁绍的党人,都不会希望长安再多一队人马。

“朱公一片好意,我心领了。不过他不会如愿的。”

“如果不能如愿,那就是第二件事,我希望你能移镇浚仪。”

“浚仪?”孙坚吃了一惊。他现在驻扎在荥阳,是兵家必争之地,浚仪的地利不如荥阳,又是陈留郡界,他移镇浚仪,张邈、张超不会有疑心吗?

“荥阳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如此,黄琬绝不会让你控制,他会以太尉之尊下令你移镇。我和张邈达成协议,你驻扎在浚仪,脱离太尉府节制。如果黄琬见好就收,那就相安无事。如果他得寸进尺,还想要浚仪,那你就不用留手,击破他,要打得他大伤元气,不能威胁颍川。”

孙坚恍然。“这是以退为进啊,好,这一招不错。击败黄琬后,再取洛阳吗?”

“不,洛阳已经残破,又是京畿故地,就是一块没肉的骨头,让他们去争吧。等他们争得头破血流,无力再争,我们再捡便宜来得及。”

孙坚笑了一声。“在很多人眼里,洛阳就没无肉,也是一块金骨头啊,就这么放弃是不是太可惜了?”

“就算是金骨头也不能当肉吃。阿翁,浚仪不是金骨头,却是一根钢钉,可能会面临袁绍的围攻,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风云起

郭嘉等人推演的过程很漫长,但得出的结果并不复杂。以当前的形势而论,袁绍若举兵南下,必然要面对几条东西走向的大河和沿河部署的几个据点,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东面的任城,西面的浚仪,中间的睢阳。

孙策原本指望能夺取山阳,将第一道防线推进到兖州境内,后来力有不逮,只拿下了任城,算是在兖州打下了第一根钉子。任城和沛县、彭城各距百余里,形成东部防线,以太史慈、徐绲的能力和兵力,再辅以臧霸、纪灵等人,应该能挡住袁绍的攻势,至少可以将战事拖到明年春天。

未能如愿取得定陶,孙策只能将睢阳作为中部第一道防线,陈县和谯县为支撑点。吕范守睢阳,有过被袁谭围攻的经验,这次又参与了山阳之战,守住睢阳应该问题不大。就算情况危险,孙策率领主力,从平舆增援也很方便,至少可以保住汝南境内不受重大影响。

最困难的就是西部防线。张超不是将才,他守不住陈留,有黄琬在洛阳增援,袁绍从濮阳渡河,取道白马,直扑陈留是最佳选择。一旦陈留落入袁绍手中,颍川、陈国、梁国都会受到威胁。出于加强西部防线的考虑,孙策软硬兼施,要求进驻浚仪。以浚仪为顶点,以颍阴、陈县为支撑,可以建立起西部防线。

浚仪在陈留西侧,既能掩护陈留,又不至于涉及陈留郡太深,张邈权衡利弊后,同意了。

孙策最不放心的就是浚仪。与任城、睢阳不同,浚仪顶在最前面,两侧没有什么掩护,可能面临袁绍、黄琬的夹击。一旦被包围,浚仪就有可能成为一座孤城,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坚守数月甚至一年。让孙策更不安的是这里其实就是官渡之战的发生地,官渡就在浚仪城西不远。

曹操在官渡险胜袁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孙坚能不能有这样的运气?孙策不敢说。孙坚也许很勇猛,但他麾下的文武成色远远不如曹操。本来他是计划亲自守浚仪的,但是被郭嘉否决了。郭嘉说,两人相斗,没有人会把头伸到对方的面前,如果你守浚仪,袁绍就算拼了最后一口气也要攻下浚仪,杀了你。相反,如果你安排别人守浚仪,袁绍未必会对浚仪感兴趣,反倒有可能形成分兵之势。

郭嘉建议让孙坚守浚仪。理由有两个:一是孙坚有很强的战斗力,浚仪城又适合防守,只要准备充足,部署妥当,守住浚仪并不难;一是孙坚有一定的重要性,袁绍不可能漠视他,却又不至于重视到将他与自己等量齐观,所以亲自出马的可能性并不大,更可能安排一个大将。如果是这样,既能起到分袁绍之兵的作用,又不至于让浚仪压力太大,对整个战局最有利。

退一步讲,就算袁绍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西线,全力进攻浚仪,那孙坚守其内,将袁绍的实力消耗到一定程度,孙策再攻其外,击败袁绍的把握也比孙策直接守城大。

郭嘉的计划不算万全,却是诸多方案中最稳妥的一个,获得了绝大多数军谋的认可。孙策综合评价之后,也觉得这个方案纵使有出入,也不会有多大问题。退一万步讲,就算孙坚守不住浚仪,也有机会突围,不至于一败涂地,阵亡的可能性更是微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