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15节(2 / 4)

加入书签

文台,你太过分了。伯符虽是小辈,毕竟是一方大将,岂能为厮仆。你这样做,让我如何自处?”

孙坚也很意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他是派弘咨赶回平舆,要求孙策来迎朱儁,却没要求孙策以自己的膝盖为搭步,让朱儁踩着下车。虽然被朱儁斥责,他心里却是得意,孙策这面子给得大了,就算之前有什么失礼,现在也全弥补了。

“朱公,别说他只是一郡太守,就算将来封了侯,那也是朱公故吏,以子弟礼待朱公是份内之事,有何不能当。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朱儁再三推辞,孙坚也舍不得孙策让朱儁踩,顺势让孙策退下。自有侍者拿来搭步,孙坚自己先下了车,又扶着朱儁下车。朱儁虽然弃了官,但气色不错,面色红润,大腹便便,颇有几分衣锦还乡的气势。他推开孙坚,走到孙策面前,将宽厚的手掌按在孙策肩膀上,用力捏了捏。

“小子,小小年纪,便能锋芒内敛,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能为你的故主,儁三生有幸。”

孙策大赧,连忙客套了两句。孙坚眉开眼笑,一个劲的让朱儁不要太夸孙策,免得他恃宠而骄。朱儁烦了,挥挥手,示意孙坚走远点,要和孙策单独说两句。孙坚有点尴尬,板着脸,喝了两句,让孙策好好回话,不要失礼,这才赶到前面去查看食宿安排。

朱儁十指交叉,抱着肚子缓缓而行。孙策拱着手,跟在后面。

“伯符,秋后的战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不太顺利。”孙策很坦诚,既不哭穷,也不扮富。“年初一战,汝南的存粮几乎消耗一空。入夏以后,豫州的雨情虽然不像兖州那么严重,却也影响不小,估计收成还不如去年。关中大旱,朝廷有诏书来,命我输粮救灾,张子纲多方筹措,勉强凑了三十万石,准备起运关中,却没有粮食给我了。我现在能指望的就是颍川和砀山屯田的收获。”

孙策把一笔笔账报出来,朱儁静静地听着,不时的点点头。

“伯符啊,在这种时候,你还能输粮关中,着实不易。”

“朱公,我也只是尽力而为,离朝廷的要求还有很远。能不能让朝廷满意,我还不敢说。”

朱儁轻叹一声:“朝廷哪有满意的时候。事到如此,能尽力而为就不错了。伯符,也许是我老了,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我累了,听说吴会安定,我想回家养老。你是会稽太守,以后我能不能过得安稳,就看你的了。”

孙策连忙说道:“朱公可不能这么说,小子受不起啊。天下方乱,正需要朱公这样德高望重的名臣,我估计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有诏书请朱公出山。”

朱儁笑着摇摇头。“也许吧,不过就算有诏书到,我也不想去了。大汉四百年,就像垂暮之人,非有为者不能救。我也是垂暮之人,以垂暮之人救垂暮之天下,岂能如愿?大汉需要你们父子这样的年轻人。”

孙策微怔,没有接朱儁的话头。朱儁话里有话。一个应答不当,弄不好就会留下话柄。

见孙策不吭声。朱儁花白的眉毛颤了颤,眉宇间闪过一丝忧色。他停住脚步,抬起头,看着绿树成荫的官道,出了一会儿神,收回目光,静静地看着孙策。

“伯符,党人尚气节,高声誉,以天下为己任,只是他们志骄而臊,疏于实务,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像李元礼那样德才兼备的党人已经难得一见了。天下大乱,仅有道德文章是无法致太平的,我已经向朝廷举荐你父亲,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会有诏书到。”

孙策眉心微蹙。“什么样的诏书?”

“召你父亲入朝为官的诏书。”朱儁转身面对孙策,眼神中带着恳求。“我举荐他为卫尉。”

公私要分明

看着朱儁,迎着他那绝望的眼神,孙策莫名的有些伤感。

他不仅能感觉到英雄迟暮的无奈,更能感受到奋斗了一生却依然无法力挽狂澜,只能看着大厦将倾的悲凉。朱儁功成名就,名重天下,现在却不得不向一个后生求援,请他高抬贵手,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但这注定是一个徒劳无功的努力。卫尉掌南军,负责宫内安全,近距离保护天子,朝中那些党人怎么可能把这么重要的职位让给孙坚。

孙策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思索片刻。“朱公,你对家父说了吗?”

“还没有。”朱儁嚅了嚅嘴,欲言又止。

孙策无声地笑了起来,抬头看着远处正在忙碌的孙坚。“家父能以一布衣立功而位列九卿,虽不能和朱公相提并论,却也是天下武者的典范,富春孙氏门楣因此而光大,我亦甚感荣幸。朱公大恩,无以为报,只能为你立一块长生牌,祝你福寿万年了。”

朱儁又惊又喜。“这么说,你同意了?”

孙策拱拱手,苦笑道:“朱公,你可千万别这么说。你上书朝廷,举荐家父为卫尉,还需要我同意?外人知道了会说我是逆臣,家父知道了会说是我逆子,哪一个我都承担不起啊。”

朱儁如释重负,抚须而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