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13节(2 / 4)

加入书签

一次性的。

鞭长莫及啊。看着低声议论的军谋们,孙策感慨不已。如果再等几年,有能力将太史慈安置在幽州,他也不至于这么被动,看着幽州出了意外却无能为力。

郭嘉等了片刻,轻咳一声。军谋们立刻安静下来,齐唰唰地看着郭嘉。

“人力有时而穷,幽州远在千里之外,公孙瓒、刘虞都不是将军部下,做出意外之举在所难免。我们关心的不是他们的生死存亡,而是幽州局势变化对袁绍的影响,进而对我们的影响。不管幽州的形势如何变化,结果无非是两个:要么,拖住袁绍;要么,被袁绍控制,助袁绍南下。兵法有云: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我们现在收集到的信息不全,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那就做最坏的打算,以公孙瓒被袁绍击溃,幽州落入袁绍掌握之中进行推演。辛苦各位,所有假期从现在起取消,所以人分成三组,幼平领一组,仲嗣领一组,剩下的一组由我直接负责,两组推演,一组休息。”

“喏。”军谋们轰然应诺,虽然大多是文士,却自有军中气势。

郭嘉转身,对孙策施了一礼。“将军,形势紧急,军谋处提前结束假期,剩余假期请予调休,并按制度进行加薪补偿。有些军谋省亲未归,臣请求,允许他们携带家属回营暂住,以全天伦,公私两顾。”

孙策点点头。“同意,一切按既定制度办。因公废私的军谋皆增记一次功劳,所有人都可以将家属带入营中,由辎重营统一安排食宿。”他起身肃容,目光扫过所有军谋的脸,躬身道:“辛苦诸君。”

军谋们又惊又喜,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异口同声的说道:“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好兆头

军谋们忙碌起来,分头行动,有的着手建模型,有的定数据,低声讨论着各种细节。与纵论天下、指点江山不同,推演需要尽可能多的数据,立足于实际。有些数据比较清楚,有些数据不太好确定,还有些数据则一片空白,偏差之大,足以使不同的人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

相对来说,孙策比较淡定,他有一个基准点: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与历史的原本轨迹相比,袁绍没有那么强,他却比曹操强得多,就算无法取胜,应该也不会像曹操的官渡之战那么凶险。有这点底气在,他比任何一个人都从容,甚至连郭嘉都因此安心了很多。

孙策现在就是主心骨,他如果心乱了,其他的人会更乱。

趁着军谋们做前期准备,孙策与郭嘉凭栏观风。夜色笼罩着大地,葛陂边却是灯火点点,军营里相对安静一些,工坊里却正是热闹的时候,做了一天工的工人们下了班,和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出来散步纳凉,享受天伦之乐。老人们慢慢地走,小孩子们呼朋唤友,不顾父母的喝斥,在湖畔奔跑游戏,情窦初开的少年少女们则找一处僻静所在,谈情说爱。

“年初那样的事,绝不能再来一次。”孙策幽幽地说道。

郭嘉转头看了孙策一眼,皱了皱眉。“将军,豫州无地利可用,易攻难守,尤其是面对骑兵,我们劣势很明显,要想一点损失也没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孙策苦笑一声。郭嘉与他第一次讨论天下大势时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这是由豫州地理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即使他现在实力有所提升,也不可能将豫州守得面面俱到。如今支持袁绍的世家、豪强又大多逃离,剩下的都是背弃袁绍的人,袁绍如果想报复他们,再正常不过了。

换句话说,豫州必然将迎来又一次浩劫,大半年的辛苦随时都有可能付之东流。这就是战争,谁也无法避免。和平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战争太残酷。中原沃野千里,太平时是富庶之地,战时却是血泪之乡。

孙策吐了一口闷气,对公孙瓒的怨气更重。这货果然死得不冤,简直是没脑子啊。明明有钱可赚,为什么还要去抢?搞得人人喊打,简直是作死。

刘备会如何站队?从公孙瓒这种行径来看,刘备大概率会支持刘虞。如此一来,他又间接地成了袁绍的盟友。原本让他回幽州是希望他能协助公孙瓒,与袁绍作对的,现在看来,这步棋可能走砸了。和公孙瓒结盟已经不太可能,只能争取让他独立,代替公孙瓒。

一心想干掉他,没想到却帮了他,让他有机会提前崛起,这难道也是天意?

见孙策出神,郭嘉笑道:“将军,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幽州的形势会怎么变。”孙策收回思绪。“公孙瓒树敌无数,死期不远,已经指望不上,刘备会不会代替公孙瓒,成为幽州的支点?”

“刘备有这野心,却未必有这实力,但是……”郭嘉沉吟了片刻。“如果我们击败袁绍,他倒是有可能趁势而起。此人能屈能伸,又有关张相助,武力还是有的,现在又有赵云、田豫等人依附,在幽州立足应该问题不大。不过将军毋须担心他,就算他比公孙瓒强,也无法改变幽州财赋不足的事实,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危及中原。等他全据幽州,将军应该已经统一天下了。”

孙策稍微松了一口气。“你觉得他会重新支持袁绍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