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94节(1 / 4)

加入书签

“你尽快去吴郡,和陆祭酒、黄大匠交流一下情况,然后赶回朐县,担任甘校尉的军谋。你看行吗?”

步骘目光微闪。“将军是准备从海路袭击渤海?”

“你觉得如何?”

“好啊。”步骘露出兴奋的神情。“我这一路看过去,也有此意,所以才花了一些时间去查访那些海贼。将军可能不太清楚,海贼最多的地方就是渤海,就是青州北界,由东莱出海东北行,最多两日便可到辽东,西北行最多五日便到渔阳、右北平,渤海更是近在咫尺。如果能在东莱部署一支水师,便如同在冀州的肋部插了一把刀……”

步骘热情高涨,将自己的发现一一道来。他还特别提到一点:楼船在海战中的作用远大于内河水战。楼船的体积大,载量多,可以携带更多的物资,在海上长时间航行,这些是那些小船不具备的优势。海上风强,可以解决楼船因体量大而行动缓慢的弊端。东海海贼猖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本朝初期,平定交阯贼后,楼船军就渐渐荒废,给了这些海贼生存的空间。

楼船当然也有问题,但总的来说优势明显。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尤其是走海路的水师,楼船发展应该是重中之重,现有的楼船数量远远不足。

步骘的观点与孙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更加确信,步骘是一个合格的水师军谋。有他与甘宁配合,水师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郭嘉一边看文稿,一边听步骘说话,他的意见也与孙策相似,区别只在于他认为现在的楼船数量虽然不足,却不影响甘宁先去渤海探路。冀州、幽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师,以甘宁现在的实力威胁渤海,让袁绍不敢全力南下已经绰绰有余,联络幽州,转运物资更不在话下。麋家没有楼船,一样把生意做得很大。

面对郭嘉,步骘沉默了片刻,表示反对。

“麋家的生意的确做得不小,但代价也不小,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船因风浪倾覆,损失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麋家能从中得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到某一年,因翻船而亏本的年份屡见不鲜。生意赢亏可以从长计议,战事利钝却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出兵利在必胜,岂能寄希望于偶然?如果能提高一成胜率,就算是付出两倍的代价,那也是值得的。楼船的数量是否充足,对胜率影响巨大,不可轻忽。”

步骘避席,拱手施礼。“将军,步骘斗胆,请将军集中使用楼船,以期必克。”

孙策看看郭嘉,郭嘉垂着眼皮,不置可否。孙策将步骘扶起。“子山,你的建议我记下了,我先查查家底,看看一共有多少楼船可用,然后再给你答复。”

步骘领命,退回席上。

孙策又问了一些其他问题,聊得尽兴,越聊越满意。他让步骘在葛陂住两天。步骘欣然从命,随陆议去了。看着步骘上了船,向湖岸的大营走去,孙策转身问郭嘉道:“奉孝,你觉得如何?”

“步子山功业心很强,所言不无夸大,就算将军不开口,他大概也会自荐出任甘兴霸的军谋。”郭嘉收起文稿,淡淡地说道:“他虽然有见识,但他毕竟是儒生,真到了战场上,不会得比甘兴霸强,可是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甘兴霸也没有。他毕竟是武人,看到这些儒生,底气天然不足。”

郭嘉说着,走到孙策身边,静静的看着向岸边驶去的客船。“将军,步骘的族人中有绝色?”

孙策愕然。“你怎么知道?”郭嘉并没有到舷边迎接步骘,应该没机会看到那张脸。他虽然看到了,但自问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毕竟对他来说,美女并不稀罕,没必要大惊小怪。

郭嘉转头看着孙策,微微一笑。

算盘

孙策人在葛陂,看起来很清闲,每天在葛陂荡舟钓鱼静坐,安心消暑,实际上他无时不刻不在考虑秋后的战事。葛陂大营已经成了中枢神经,每天都有大量的消息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最多最重要的自然是袁绍的一举一动。

青州战事已经靠一段落,除了北海、东莱两郡国,青州其他郡国已经被袁熙占据,田楷退守都昌、下邑一带,陶谦则在琅琊固守。地未全失,人心却已经分明,青徐绝大部分士族都选择了袁熙,抛弃了田楷和陶谦。陶谦的麻烦最大,他腹背受敌,内忧不断,还能坚持几天,谁也不清楚。

袁绍本来有机会一举拿下青州,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机会,一是因为天气转暖,不宜攻战,二是因为袁谭战败被俘出乎他的意料,士气受到了影响,他要准备秋后的攻势,不想在青州耽误太多时间。

留给孙策的时间不多,他必须现在就开始谋划。水师是他寄予厚望的杀手镜,正如步骘所说,如果能在渤海安排一支水师,随时可以捅袁绍一刀,保证袁绍不敢轻举妄动,连黄河都不敢过。

这感觉不要太爽。

可是水师独自作战是一个新课题,包括甘宁在内都没有太多的经验。考虑到孙策本人未必有机会亲临战阵,搭建一个优秀的水师将领组合就成了孙策考虑的重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比水师的硬件打造更重要。袁绍没有真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