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44节(1 / 4)

加入书签

袁谭指指营外的亲卫步骑。“我小心着呢,两千步骑,刀出鞘,箭上弦,随时准备战斗。”

曹昂松了一口气。“即使如此,使君也不能掉以轻心。孙坚是虎,再猛也只能在地上走,孙策却是凤凰,随时可能从天而降。此人被人称为小霸王倒也是名至实归,用兵无迹可寻,颇有当年项籍风范。”

袁谭苦笑。刚刚辛毗还说孙策像项羽,现在曹昂也说孙策像项羽,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虽然心里紧张,却不能示弱,强笑道:“项籍再强,垓下一战,不也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身首异处?孙坚被围,孙策轻骑驰援,正是你我重创他们父子,一战成功的好机会。子修,我听说你曹家出自平阳侯,平阳侯曾随淮阴侯韩信参与垓下之战,今日在此与孙策交手,正是你重振曹氏的好机会,还望你……”

曹昂轻声笑了起来。“使君放心,昂虽然不敢望先祖万一,却也不敢辱没先人。请使君下令,昂必战至最后一人。”

袁谭轻叹道:“有子修这句话,我复何忧?子修,我准备抢在孙策赶到之前发起攻击,你守住大营,别让孙坚逃脱就行。孙策虽然骁勇,但没有步卒配合,无法攻击阵地。重创了孙坚所部,我们就是胜利者……”

“使君真是这么想的吗?”

陈宫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出大帐,站在帐门口看着袁谭、曹昂。袁谭很惊讶,他看看陈宫,又看看曹昂,哑然失笑:“公台,你的耳力这么好,这么远都能听到我说什么?”

陈宫慢慢走了过来。“使君,不是我的耳力好,是你的声音大。”

袁谭很尴尬,摸摸下巴,想说几句,却不知道该说什么。陈宫在袁谭面前站定,静静地看着袁谭。“使君,天与不取,必受其咎。袁氏与孙氏争的不是一时胜负,而是天命。”

袁谭挑了挑眉,有点听懂了,却又不是太明白。他打量着陈宫,含笑道:“还请公台详言。”

“将军,我听说吴会有人倡舜避丹朱之说,丹朱者,尧之子者,其意当指长安天子。舜者,凤之裔也,有重瞳之异相。项羽乃舜之后,人称重瞳子,如今孙策以小霸王自号,以凤鸟自喻,他想做什么,将军还不清楚吗?”

袁谭屏住了呼吸,心中狐疑不已。陈宫这是什么意思?他强笑道:“公台,你究竟想说什么?”

“我想说,你可以放走孙坚,却不能放走孙策。”陈宫一字一句地说道:“孙坚只是诱饵,孙策才是使君真正的目标,轻重不可偏废,本末不可倒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么重要的事,是辛佐治没有对使君言明,还是使君觉得曹府君不足与谋?”

两种选择

袁谭很头疼。

陈宫这句话咄咄逼人,攻击性很强,而且辞锋直指辛毗。袁谭当然不会说曹昂不足以谋,但也不能说辛毗无知,或者知而不言。他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公台所言倒是有些道理,只是孙策以骑兵奔袭而来,不易拦截,不若孙坚以步卒为主,又无辎重补给,体力不足,士气不振,可一战成擒耳。”

陈宫抚着修剪整齐的短须笑了。“孙坚虽然善战,不过匹夫之勇、方面之任。孙氏能有今日,孙坚有筑基之功,却无弘业之能。若无孙策,孙坚能不能坐稳豫州都是疑问。孙策为人阴狠,此次豫州世家响应盟主,孙策已然怀恨在心。若孙坚阵亡,孙策必然报复,届时盟主救不救,又派谁去救?”

袁谭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半晌无语。陈宫的意思很清楚,杀了孙坚,只会激怒孙策。孙策屠戮豫州世家,袁绍不能不救,他还是要与孙策对阵。

陈宫见袁谭眼神有异,知道自己说中了他的心思,幽幽地说道:“两人相斗,必取其腹心,一击致命,断臂折股看似惨烈,不过数月,伤愈必复至,纠缠不已,使君届时还能安睡吗?”

袁谭转转眼珠。“可是孙策狡猾,如何才能困住他?”

“困住孙坚,引孙策入彀,辛佐治难道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吗,为什么中途变计?”

“孙策从东而来,子修腹背受敌,我担心……”

“既然如此,何不纵孙策入伏,再围而歼之?又或者是使君担心困不住孙策,反被他救出孙坚?”

袁谭没吭声。他的确担心这个问题。设下这么一个圈套,能同时击杀孙坚、孙策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退而求其次,击杀其中一人也是可以接受的,区别只有于辛毗的建议是杀掉孙坚,陈宫的意见却是杀掉孙策。孙坚辈份高,身边又有近万大军,战果更大。孙策只有千骑,但他的威胁的确比孙坚还大。两人说的都有道理,难以抉择。

“使君,就算孙策与孙坚会合,没有粮食,他也支撑不了太久。让孙策入围,再派人增援湖陆,截断粮道,不过日,孙策便成饿殍,父子成擒,盟主心腹之患可去,从此一心北上西进。届时使君坐镇中原,总揽豫兖二州,饮马长江,夺取荆扬,功业何人能及?”

袁谭被陈宫说动了,决定回去和辛毗再商量商量,还是趁此机会杀掉孙策更稳妥。如果只杀孙坚,惹急了孙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