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20节(1 / 4)

加入书签

不仅如此,孙策还特地建立了讲武堂,传授都伯、军侯、都尉等中级军官的指挥技能。别看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但会与不会,懂与不懂,却能决定很多人的生死。这些人在战场上发挥不了决定全局的作用,在局部战斗中却能大大提高胜率。

对这一点,太史慈最有体会。他之前领两千人与祖郎交手,胜少败多,现在领三百人与数千山贼作战,却战无不胜,就是因为现在他麾下的每一个伍长、什长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只要对方露出哪怕一点破绽,都有可能被某一个伍长、什长抓住,予以突破,进行影响全局。

贺齐听得津津有味。他随孙策在太湖练兵,知道孙策练兵非常用心,而且舍得花钱。之所以只征了一万多人而不是更多,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花销太大,养不起太多人。他本人就是一个舍得花钱的人,可是和孙策相比,他自愧不如。

这也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向孙策提要求、增编制的原因。孙策养不起太多人,他自费养兵,为孙策征战,这有什么不好?可他没想到孙策不仅拒绝了,而且非常干脆,没有一点转寰的余地。他本来还有些丧气,觉得孙策因噎废食,为了抑制部下坐大,不顾战场形势,甚至有让他送死的嫌疑。

可是现在他明白了。孙策的部下不能单纯以数量计,这四千人用好了,拿下豫章都有可能,而不仅仅是牵制一部分兵力。孙策之所以没有把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他,可能是不想给他太大压力,又或者是对他的个人能力还持怀疑。如果是另外一个人指挥这场战场,比如眼前的太史慈,也许孙策会直接将攻取豫章的任务交给他,自己一心北上。

贺齐脸上发烧,连忙举起酒杯遮脸。“多谢子义,齐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太史慈端起酒杯还礼,含笑道:“公苗兄,孙将军虽不读书,却天资过人,常能见微知著,有所发明。能追随这样的明主作战是我等武人的荣幸。公苗兄,当浮一大白。”

“没错,没错,当浮一大白。”贺齐连声赞同。“见贤思齐,有将军与子义珠玉在前,我虽愚钝,也不敢懈怠,当扬鞭自励,期立微功。希望将来有机会与子义一样,追随将军,驰骋中原。”

两人相视而笑,一仰而尽。

酒杯举起的那一刻,太史慈眼中闪过一丝悲哀。贺齐是聪明人,原本就是善战之辈,此刻听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有所领悟,此去豫章一定会大显身手,只怕刘繇不是他的对手。我虽然没有杀他,但他若是战死,我却难辞其咎。我虽然与孙将军立约,不与他决胜疆场,最后还是无法脱清干系,岂非命乎。

贺齐眼尖,看到了太史慈的异样神情,略作思索,就明白了太史慈的心思。他微微一笑。

“子义,听说你曾与孙将军约法三章,其中之一就是不与刘繇为敌,是真的吗?”

太史慈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又无奈的摇了摇头。

“子义今日倾囊相授,我无以相报,只能给子义一个承诺:如果我对上刘繇,一定饶他一次不死,以全子义之义。”

太史慈听了,又惊又喜,连忙离席而拜。“多谢公苗兄,多谢公苗兄。”

贺齐将太史慈扶起。“子义不必如此。若非子义有古义士之风,这次攻击豫章的任务非子义莫属。孙将军能成全子义,我又岂能无动于衷。”

风云变

太史慈星夜兼程,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曲阿。

孙策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召见太史慈,与他畅谈这半年时间的战事经过。听完太史慈的叙述后,孙策感慨地说道:“祖郎恐怕不是你的对手了。他这段时间和你的旧部缠斗,虽然战绩不错,但没有足够强烈的对手,多少有些懈怠。”

太史慈连忙问道:“敢问将军,他们伤亡如何?”

孙策看看太史慈,笑了。他对丹阳的战事了解有限,祖郎知道自己打得不好,所以军报都很简略,很多消息,他还是从郭暾、向朗的报告中了解到的。

“子义,你的部下中是不是有个叫徐岩的?”

“有,他被俘了吗?”

“没有,他作战没有你勇猛,但很擅长逃跑,祖郎几次设伏都没能抓住他。现在祖郎要转战歙县、黟县,我不希望丹阳生乱。你能不能写封信给这个徐岩,让他出山,我可以按照主动归附的标准给他们土地。以他的能力,做一个都尉绰绰有余,在山里太可惜了。”

太史慈心动了。他这一路走来,看到大量的俘虏正在修建水利,用不了几年,吴郡就会多出大量耕地。孙策能给那些俘虏分土,当然也可以给徐岩等人分地,而且孙策还承诺了徐岩一个都尉的官职,这可是和那些山越大帅一个待遇。

“我试试。”

“那你尽快,我安排人送去。如果赶得及的话,也许他能和你一起重返青州。”

太史慈又惊又喜。“去青州?”

“没错,袁熙进入青州,青州世家响应,田楷兵败如山倒,接连丢了平原、济南、乐安、齐国,现在正依托泰山作战,能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