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28节(2 / 4)

加入书签

的方便——孙家做过郡吏的就算是高端人才。

弘咨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才,可是在孙家的家属中也算是不多见的读书人,孙策提议他做孙坚的军师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他之前安排庞统去过,但庞统太年轻了,孙坚不太当回事,程普等人也有点看不上。

和吴夫人敲定了弘咨的事,吴夫人去和郭武打听弘咨、孙尚华的事,孙策又和尹姁聊了一会儿。他本来打算亲自去南阳,被袁权一劝后,他决定再等等看,等朝廷诏书下达再做决定。眼下他要赶赴江夏作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计划是速战速决,但行军作战的事谁说得准呢,万一阵亡回不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孙策又和孙匡、孙朗、孙尚香玩了一会。孙权、陆逊留在了葛陂大营,孙翊跟着孙坚去了庐江,府里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几个稍大些的孩子不在家,只剩他们三个小的,玩都没人带着,多少有些寂寞。孙尚香缠着孙策,要跟着他出征,孙策哄了她一会,承诺等她满十三岁就带她出征,才让她安心留在平舆,用心读书习武。

孙策在平舆休息了两天,接到了黄忠、李通送来的消息。刘勋已经出城,没有向江陵方面,却赶向了随县,看样子是要进攻襄阳或者湖阳一带,不明其意。黄忠请求指示,是在南阳境内迎击刘勋,还是按原计划直插西陵,夺取江夏。

孙策不敢怠慢,立刻赶回葛陂大营,请张纮、郭嘉来议事。

赌一赌

听完孙策的决定,张纮什么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郭嘉挑了挑眉。

“是袁夫人的意见?”

孙策点点头,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她提了建议,但决定是我做的。我觉得可以赌一赌,要不然以后荀彧会抓住这个问题不放,总想在这上面做文章。”

郭嘉想了想,也同意了。“也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默契地转换了话题。孙策示意陆议拿出地图,铺在案上。刘勋没有去江陵解围,出人意料地赶向襄阳,他想干什么,就目前的信息而言,孙策还无法判断。邓展、娄圭、赵俨、孙辅都随周瑜南征了,湖阳一带的确兵力不多,但刘勋想攻襄阳甚至杀进南阳也是不现实的事,看起来有点蠢。

虽然刘勋的确很蠢,但两军对垒,用对手愚蠢来解释不理解的事无疑是更愚蠢的行为,尤其是在各方围绕南阳进行博弈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假设刘勋得到了某种帮助,舍江陵而不顾,杀向南阳是有目的的行动,暗藏杀机。

郭嘉也收到了消息,但消息同样简略,只知道刘勋出了西陵城,向西北而行,并不知道他目的何在。

虽然目的不可知,但并不难解决。兵法有云:先为不可胜,然后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做好应战的准备,不给对手可趁之机,先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不可胜在我。

郭嘉首先给出了建议。“周瑜的人马不能动。刘勋有可能是想效仿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只是虚招。周瑜刚刚到江陵,再急急忙忙赶回来会丧失战机。兴师动众却一无所得,就是失败。黄忠、李通最好也不要急着动,不管刘勋的目的是什么,出城早比窝在城里好。眼下他刚刚离开西陵,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缩回西陵,据城而守,对我们非常不利。”

孙策表示同意。黄忠、李通有一万人左右,如果和刘勋对阵,胜率至少有七成,但双方兵力相当,损失可能会比较大。惨胜如败,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这么干。他不仅要胜,而且要胜得漂亮,尽可能的减少损失。这才是将领和谋士的价值。如果总是硬碰硬,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要求未免太低了,也很难成就什么大业。

张纮抱着腿,眯着眼睛想了好一会。“刘勋向西北而行,也可能是呼应朝廷。他自知不敌,势必要找外援,向关中求援,甚至向益州求援,都是有可能的。奉孝,留心武关道和汉中方向,尤其是汉中,如果汉中的人马突然出现在襄阳西,襄阳可能会有麻烦。”

郭嘉点头应了,示意吕蒙记下。“将军,不管关中、汉中有没有动静,我还是建议将军亲自出战,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刘勋部。这样一来,就算关中或者汉中有合击之势,我们也能从容应战。”

孙策盯着地图又看了一会儿,在襄乡处点了点。“就在这儿吧。如果刘勋过了随县,就让黄忠、李通赶过去,截断他的后路,两面夹击。如果他不过随县,那就是疑兵,我们暂时不理他,牵制住他就行。等公瑾拿下江陵,再来合围。”

张纮、郭嘉点头同意。

……

大战将起,孙策下令遣散所有的家属,袁权、冯宛也在其中。

欢乐总是短暂的,将士的家属们都舍不得离开。他们大多是普通人家,男子外出征战,女人在家操劳家务,耕种土地,也的确辛苦。况且有些人家里连土地都没有,就靠军饷和赏赐生活,这一去又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也许是生离,也许是死别。

有人求到了袁权面前,希望袁权向孙策进言,不要遣散他们,还让他们留在葛陂,等大军胜利归来。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