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25节(1 / 4)

加入书签

“那陛下可知高皇帝登基时年岁几何,光武皇帝登基时又年岁几何?”

天子眨眨眼睛,笑了。“令君所言甚是,比起高皇帝和光武皇帝,朕实在太年轻了。”

“陛下,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很多事就不必着急。高皇帝登基时五十有五,光武皇帝登基时也过了而立之年,陛下今年才十二,已经是天下之主,又有何可急?就算没有这天子之位,像高皇帝、光武皇帝一样白手起家,陛下也有充裕的时间,大可从容经营,缓缓图之。子婴不过秦一公子,因时而继位为帝,年过半百,尚能壮士断腕,去帝位,以秦王自居。陛下乃先帝血脉,又正当少年,富于春秋,居关中形胜之地,扼天下之背,又有何事不可?”

天子细长的眉梢轻挑,露出一丝疑惑。伏完也皱起了眉头,忍不住插嘴道:“听令君此言,陛下当以关中为根基,不回洛阳了?洛阳才是京师,长安已然破败,钱粮难以供应,恐非长久之计。且群臣多为关东人,如迟迟不归,只怕有离散之忧。”

荀彧躬身道:“非不回,只是暂时不回。伏君,大汉曾经立都关中二百年,难道朝中就没有关东人吗?居洛阳一百六十余年,难道朝中就没有关西人吗?”

“这……”伏完语塞。

“陛下,长安残破是实情,但洛阳也非昔日之洛阳。臣自洛阳来,亲眼所见,洛阳的破败比起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尉朱公连勤王的钱粮都筹不出来,就算陛下回到洛阳又能如何?且论地利,洛阳虽有八关,犹是百战之地,远不如关中形胜。洛阳周边耕地也不及关中一半,与其急着回洛阳,不如暂时在长安,且耕且守,以观天下之变。此刘敬献与高皇帝之计,臣愿再献与陛下。京师者,天子所居也。天子在何处,何处便是京师。太平时,洛阳自可居。板荡时,长安更易守。愿陛下以社血稷为重,暂忍泉陵之思,暂以长安为都,以示天下正朔所在,安定人心。”

天子慢慢直起身体,只是目光闪烁,显然还有些疑惑。“那……西凉人的威胁怎么办?”

王佐之才

“陛下,西凉人只是疥癣之疾,并非心腹之患,解之甚易。董卓既灭,牛辅、董越等人苟延残喘,一心盼望朝庭赦免。陛下只需一纸诏书即可安抚。韩遂、马腾之辈所求不过富贵,陛下进其官爵,质任其子弟,再以皇甫嵩镇之,彼必不敢轻动。”

天子转头看看伏完,伏完思索着,缓缓点头,觉得荀彧所言有道理。董卓死了快一年了,牛辅等人在河东也没有轻举妄动,韩遂、马腾升官后也很安份,虽然还没有退出关中,可是只要不逼他们,应该不至于突然翻脸。

天子松了一口气,又道:“令君,那你说,什么才是心腹之患?”

“陛下的血脉。”

天子微怔,苍白的脸随即涨得通红,他看着荀彧的眼睛,不安的挪了挪身体。“朕乃先帝之子……”

“陛下,臣深知陛下是先帝的血脉,但对此有疑心者甚众,又有人从中蛊惑,朝廷却一直未有表示,坐视谣言散布,人心摇动,不知朝廷正朔所在,这才是朝廷心腹之患,陛下不可不察。”

天子不安的捏了捏手指。他现在最大的倚仗就是天子之位,最大的希望就是天下人犹有思汉之心,文臣武将中的忠臣烈士,如果他的血脉是个疑问,这个优势就荡然无存了。这并不是荀彧危言耸听,袁绍一直宣称他并非先帝子嗣,是董卓所立,所以才会有拥立刘虞为帝的计划。幸好刘虞忠于朝廷,严词拒绝,否则天下就有两个天子了,而他却是不得人心的那个。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可是朝中大臣却一直没人提醒他,更没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司徒王允想干什么?太尉朱儁在外作战,王允主掌朝政大权,他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一直没解决这个问题,任凭袁绍造谣?我明白了,他和袁绍是同党,都曾经是何进的支持者,他们心目中的天子是兄长弘农王,而不是他,对这个危机,他乐见其成,袁绍的所作所为说不定正是他希望的。

仅此一端,便可见荀彧忠诚,是真心实意为朝廷献计献策。

“依令君之见,该当如何处理此事?”

“陛下血脉不明,是因为陛下生母早故,大臣们知之甚少,又无亲戚扶持。臣以为陛下可改葬生母,配先帝陵,追赠皇后位,再寻找外亲,列之朝廷。则天下人自然知道陛下乃先帝血脉,源流清晰,并非如谣言所说。”

天子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生母王美人的印象不深,但他却听先帝和皇大母说过很多王美人的事,知道王美人不仅是先帝宠爱的美人,而且聪敏有才,能书会计,又出身士族,其父是赵国人,官至五官中郎将。他一直为她感到不平,现在终于有机会为她鸣不平了,正中下怀。

天子虽然高兴,却没有忘了正事。“令君所言甚是,还有呢?”

荀彧见天子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定力,也暗自欣慰。“陛下与弘农王同出先帝,弘农王本是天子,为董卓所害,天下人为之饮泣者甚多。陛下宜以帝礼改葬弘农王,并优抚其妃唐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