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23节(1 / 4)

加入书签

“说与不说,其实与真相没什么关系。夫子曾经说,尧舜未必如是之善,桀纣未必如是之恶。若被名利所累,动辄得咎,那可就是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倒不如秉着自己的良心做事,直道而行。”

陈氏客气地笑着,却不接袁权的话。

袁权看在眼里,也不点破,把孙策得到消息,袁谭可能会进攻鲁国的事说了一遍。听到与自家兄长切身利益相亲,陈氏不免动容,但她并不紧张。袁谭是袁绍长子,陈家是党人,陈蕃当年是三君之一,与李膺关系极近,就算袁谭攻打鲁国,也不会对陈逸不利,说不定还会重用他。

“多谢夫人通报消息,不过居官奉职,尽力而为罢了。家父当年不避斧锯,家兄岂敢辱没家风。”

袁权赞道:“令尊当年为名臣,率众弟子与阉竖搏杀,若非运气不佳,遇上边军回京,说不定就成了大事,今日大汉又将是另一番模样。令兄继承家风,要与袁谭对阵,守土安民,若能守住鲁国,自然是一件美事。这么说来,拙夫倒是有些多虑了。”

陈氏听了,脸颊不由得抽搐了片刻。袁权将袁谭比作阉竖,那陈逸如果投降了袁谭,孙策会不会将陈逸按作律法处置,将陈家连根拔起?按照律令,郡国受到叛乱攻击,三个月内援兵不到,投降者不危及家人,三个月内投降,那可是当作附敌论处,是要累及家人的。

孙家正找借口对汝南世家下手,这不是往他的刀口上撞嘛。

陈逸能守住三个月吗?这可有点高估陈逸了。他有胆气,可他有这个能力吗?真让他与袁谭对阵,结果不是降就是死,能活着逃回来都是运气好。就像当初陈蕃与阉官对阵一样,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十几个书生就敢闯宫,说得好听是忠义壮烈,说得难听就是送死。袁权给她留面子,没这么说而已,提醒的意思却非常明显。

与其如此,还不如欠孙策一个人情呢。

“夫人言重了。家兄毕竟是书生,空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回天之力,让他教化百姓没什么问题,让他临阵厮杀却有些勉强了。孙将军如此关照家兄,我陈家感激不尽。我这就修书,将孙将军的美意转达于他,待他回到平舆,再向孙将军致谢。”

袁权笑了。“夫人不必介怀,令兄有令尊的职责,拙夫有拙夫的职责,各尽其职罢了,毋须致谢。要不然的话,汝南的百姓都来致谢,拙夫可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你说对吧?”

陈氏尴尬不已。

……

孙策叫来麋芳,让他带着亲笔信去一趟东海,面见其兄麋竺。他要将鲁国这个烫手山芋送给陶谦,自然不介意让麋竺也沾个光。要在汝南实行盐专卖,他还需要麋竺的配合,他们之间经常保持联系,又不能让陶谦生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为了让麋芳能够荣归故里,孙策特地表麋芳为骑都尉。骑都尉是中央属官,对麋芳来说,这自然是个荣誉职位,除了将来可以写在墓碑上,没什么实际意义,却可以表示孙策对麋芳的信任。除此之外,他还让麋芳带一百口新刀回去。麋家有大量部曲,这些新刀可以装备部曲,增强麋家的实力。

麋芳心满意足,立刻起程。

安顿好了鲁国,孙策又叫来了徐琨。上次浚仪之战,徐琨随郭暾攻小黄有功,已经升任校尉,领一千人。孙策给他增兵一千,让他去支援吕范,是给他表现的机会。

徐琨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孙策自然要重点培养,拨给徐琨的这一千人不是普通的士卒,而是原属龚都的黄巾精锐。龚都很忠心,但他的指挥能力有限,这些黄巾精锐在他手下发挥不出作用,孙策打算逐步替换,慢慢将龚都转为地方官员,做个太守什么的,或者安排他去屯田,脱离野战主力。

徐琨很兴奋,与孙策交流了梁国方略之后,带着人起程,赶往睢阳。

孙策又发出一道命令给驻守萧县的朱治,将砀山屯田的桥蕤部指挥权交给他,由他负责沛国的战事。有了这些屯田兵和屯田收获的粮食,朱治兵精粮足,别说是朱灵,就算是袁谭亲至,他也能坚守一段时间。

上半年,孙策花了大量精力部署北部防线,现在到检验这道防线的时刻到了。虽然他对这几个将领有信心,也相信兵力部署、粮草准备都很充足,但战场瞬息万变,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荆州战事箭在弦上的时候。北部防线稳固,他才能放心南下,如果朱治、吕范等人挡不住袁谭,那他就不能离开汝南,必须为老爹孙坚守住后方,让他安心与陈登作战。

平时看郭嘉处理四面八方的情报,孙策只是觉得他忙,却没什么切身感受。现在郭嘉不在,他亲自负责,这才知道这活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不仅他觉得头疼,就连张纮都有些吃不消。术业有专攻,这的确不是他擅长的事。好在吕蒙、蒋钦等人都熟悉业务,徐晃也分担了不少事,这才没让孙策乱了阵脚。

止戈为武

孙权、陆议翻身下马,牵着马走进军营,一边走一边看以什为单位在大帐旁练习的士卒,既好奇又有些紧张。虽然没有战鼓,没有旌旗,练习的对手也是朝夕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