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05节(1 / 4)

加入书签

“为郎十年,如果有外放为官的机会,先生还会回西凉吗?”

贾诩的眼神有些游移,沉吟良久。“或者……不会。”

“袁绍为郎,弱冠即为濮阳长。曹操为郎,初仕即为洛阳北部尉。先生同样为郎,却十余年不得外放,家父以军功入仕,在县丞任上辗转十二年,朝政败坏至此,革故鼎新势在必然,但革命的人不该是袁绍,不该是曹操,应该是你我。”

孙策指指贾诩,又指指自己。“长安的诏书,你就不要指望了,王允当政也好,杨彪当政也罢,都不会给你们机会,也不会还董公一个公道,他必将被钉在耻辱柱上,你们将来也如此,凉州人永远脱不掉粗暴野蛮的批评和指责。”

“将军能还董公公道吗?”贾诩眼皮一挑。

“如果你说的公道是功过分明,我相信我可以。如果有先生的帮助,那就更好了。”

贾诩微微颌首,又说道:“将军有什么计划,不妨说来听听。力所能及之内,诩甘于从命。”

“先生又说错了,你不是为我做什么,而是为自己做点什么,进一步说,为凉州人做点什么。至于我,有没有先生,有没有凉州人,其实关系不大。”

“为凉州人啊?”贾诩仰起头,露出自嘲的笑容。“这恐怕要让将军失望了,我德浅才疏,谋身尚难,哪里还有能力为凉州人做点什么。”

“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如果先生这么想,那我也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这次送来的粮食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荆豫虽富,却也养不起这么多闲人。”

贾诩目光一闪,盯着孙策看了半晌。“将军果然快人快语,令我大开眼界。”

“因为我把先生当同道。”孙策微微一笑,举起酒杯。“如果先生想听外交辞令,我也可以说。先生想听吗?”

贾诩想了想,用力地点了点头,再次端起酒杯。“凉州地处边陲,文风不盛,听不懂那些微言大义,还是畅所欲言,一吐为快的好。”

孙策大笑。“先生痛快。请满饮此杯,然后再谈谈东南、西北如何联合,杀那什么四世三公一个落花流水,谋一个朗朗乾坤,万象更新。”

贾诩也笑了,大声说道:“好!就依将军此言。”

贾诩借刀

孙策想和贾诩合作,但不能单方面的支持。

战争的消耗巨大,就算他能将豫州、荆州握在手中,将来再拿下扬州,他也支撑不起凉州军的后勤供应。骑兵战斗力是强,但消耗也非常惊人,数倍于步卒。当初段颎一万余步骑征羌,一年就花掉了二十多亿。就算能,他也不愿意背负这个责任。他的手暂时伸不到并州,西凉军又生性凶残,唯利是图,没什么信义可言,没道理拿自己的血汗钱去养活他们。现在他们面临困境,什么都好说,真要等他们喘过这口气来,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翻脸不认人。

这根绳索必须握在自己手上,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必须由自己来决定。

这些道理没法和牛辅、董越那些人讲,只能和贾诩讲。他是聪明人,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只能靠自己去争取。况且他亲自前来,已经足以表明诚意,再加上同为寒门,对世家堵塞仕途的共鸣,如果这样还不能合作,那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西凉人的确善战,不管之前的董卓还是后来的马超,都是战场上的勇者,但战争从来就不仅仅局限于战场,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他们都不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贾诩是很强,但他的眼界脱离不了这个时代,就算占据河东,占据那片黄土地,他也无法完成逆袭全国的历史使命。

定下了合作的大方向,孙策没有谈细节,这些事留给蒋干去谈。他和贾诩随意闲聊,谈古说今。黾池是秦赵相会之地,西边不远就是崤山,这里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孙策来之前做过功课,此刻和贾诩说话也不落下风。贾诩的学问自然要比他好,但那只是指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文本,真正论见识,他反而不及孙策高瞻远瞩,融汇贯通。

历史有时候就像迷宫,身在其中,看到的只是一隅,总觉得山重水复,有太多的偶然,当你站在更高处俯瞰迷宫时,就会发现千头万绪中有脉胳可寻,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偶然就会成为必然。贾诩就是站在迷宫中的人,而孙策却是站在迷宫之上的人,他也许不如贾诩聪明,却比贾诩站得高,很多事情贾诩看不真切,他却能一语中的。

和聪明人说话的好处就是一点就通,孙策和他说古也不可能是真正的闲聊,这是考验双方胸怀和见识的机会,合作的基础,没人愿意和笨蛋合作。

与贾诩一席谈之后,孙策又接受了牛辅、董越邀请,参加为他举办的接风宴,与凉州诸将见面。与这些人说话比较省心,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孙策是个跳脱的性子,又没什么道德歧视,和这些被称为野蛮人的凉州将领一样说得开心,哪怕他去年刚刚全歼了两万凉州精锐,但他没有一点看不起凉州人的意思,兴之所致,起舞相属,谈笑风生,宾主尽欢。

李傕感慨不已。当初董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