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94节(2 / 3)

加入书签

。张飞说孙策打得好,他也就是当笑话听听。刘备也说孙策打得好,而且用上了出神入化这样的评语,他却不能掉以轻心。上次在萧县上了孙策的当,千余杂胡骑全赔进去了,他一直想找机会与孙策再战一场,扳回面子。虽然嘴上不说,实际上他一直在留心与孙策有关的事,这次没能亲临战场,就近观察孙策用兵,自然要听刘备、张飞好好说说。

见关羽不说话,刘备心中暗喜。张飞粗暴,虐待士卒,屡教不改,用孙策为例子,他这两天已经有所收敛。关羽骄傲,如果也能用孙策做参照,让他收起傲气,多几分虚心,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况且他是真的觉得这次收获很大,要与关羽分享。

两天不见,他们却仿佛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有说不完的话。简雍拱着手站在一旁,多少有些尴尬。他感觉到了一丝丝疏远,以前就有这样的感觉,但这次尤其明显。

……

小黄是县城,有粮仓,仓里有刚收上来的秋粮。虽是户不过万的小县,粮食却足够孙策吃上一段时间。只是孙策走之后,张邈少不得要从其他县调拨粮食来填补亏空,否则县长和各级官吏的俸禄就发不出来了。

东汉的俸禄是半钱半谷,有一段时间甚至已经全部以钱结算,可是最近十几年饥荒频发,粮价一涨再涨,官吏们更愿意领实物俸禄。董卓主政期间大肆收刮钱财,造成钱荒,不得已滥发小钱,轻薄难用,物价进一步膨胀,用钱发俸禄已经没人愿意接受,粮食才是硬通货。

所以孙策吃的不仅仅是粮,还是小黄县官吏们的俸禄,自然没人欢迎他们。只是孙策手中有刀,那些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一笔笔账全部记下来,到时候向袁谭、张邈报账,要求补贴。打仗就是烧钱,孙策出奇兵袭击刘备,倒霉的不仅是刘备,还有附近的百姓。小黄城里如此,城外的乡亭同样也是如此,莫名其妙的损失一大笔,半年白忙了。

小黄虽然不是自己的地盘,孙策还是很自觉地拘束部下,禁止他们惊扰百姓,更不准掳掠。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更是现实考量,军纪不整的部队不可能有真正的战斗力,西凉兵就是典型。对小黄的百姓来说,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用不了几天功夫,小黄县城就能成为一片废墟。汉末兵员复杂,很多人是原本是无业流民,应募当兵就是为了吃饭发财,掳掠百姓也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将领们通常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会故意纵容,从中分红。

几天下来,虽然零星的扰民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大规模的劫掠却没有出现,小黄县百姓在庆幸之余,对孙策的态度也好了很多。不过更多的人愿意将这个恩德归结于陈王。陈王是贤王,黄巾之乱时不少人受过他的庇护。郭暾能顺利拿下小黄县,陈王的面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陈王对此很不好意思,觉得掠人之美,几次在孙策面前提起。孙策却不当回事,安慰陈王道:“能与大王这样的贤王为伍,本身就说明我不是恶人。至于百姓感谁的恩,又有什么关系呢?”

陈王感慨不已。“将军虽不习射,德却大有可观。虽不读书,却离儒门内圣外王的目标更近。孤老矣,时日无多,敢以家人相托。”

人各有志

邺城。

何颙坐在廊下,看着被秋雨洗得干干净净的庭院,神情凄然。

不久前,大儒卢植因病返乡,他送卢植直到邯郸,与卢植长谈了数日,用心过度,又病了一场。回到邺城卧床不起,休息了几天,勉强能坐起,又遇到这绵绵秋雨,心情非常低落。

袁绍已经回到邺城,但他一直没有露面。

何颙的心情更加低落,甚至有些迷茫。

这就是我寄予厚望的袁本初?

荀攸的身影悄悄地出现在侧门处。他摘下斗笠和蓑衣,交给迎上来的侍童,抖了抖身上的雨滴,拱着手走到孙何颙身后,轻声说道:“先生,小心着凉。”

何颙裹紧了外衣,却固执的摇摇头。“无妨,我还没老到连一点秋凉都挡不住的地步。公达,你这些天去哪儿了,是不是在准备行装?”

荀攸嘴角露出浅笑,扶起何颙。“先生,到室里说话吧,外面太凉。”

何颙疑惑地看着荀攸,还是顺从地起身。他惴惴不安,从荀攸脸上的笑容来看大概是出了事,而且是出了大事。没有荀攸在身边,又断了和袁绍的联系,他现在几乎接收不到外面的消息,形同与世隔绝。

“公达,出了什么事?”刚迈进内室,还没入座,何颙就忍不住问道。

“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先生想先听哪一个?”

何颙沉下了脸,怒视着荀攸。“公达!”

荀攸微微一笑。“那我还是先说好消息吧,蒋奇阵亡了。”

何颙倒吸一口凉气,随即大怒。“这是什么好消息?公达,你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轻佻?蒋奇是去接应显思的,他与朱灵一样,是本初为显思配合的左膀右臂,如今却阵亡了,怎么成了好消息?”

荀攸不为所动。“可是袁使君胜了,他击败孙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