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73节(2 / 4)

加入书签

入山中暂避,等袁绍退走。但这次袁绍没有与张燕争夺地形,而是直扑山间盆地,准备抢收盆地的粮食。这样一来,张燕就不能走了,只能坚守。如果这些粮食被袁绍抢收了,或者干脆一把火烧了,黑山军今年就要饿肚子,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之所以出现眼前的窘境,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界桥之战的结果出乎意料,一是河内太守张杨与袁绍结盟,让黑山军腹背受敌。荡阴本属河内郡,如果张杨不同意,袁绍不可能长期驻扎在此。张杨与袁绍结盟,在共县一带截击黑山军,让张燕无法出山,直接导致于毒等人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等五鹿说完,朱儁瞅了一眼孙策。孙策冷笑道:“朱公,他们就没安好心啊。救出于毒、苦酋,我们是不是还要移师北上,进军河内,把他们送回黑山?”

朱儁一声不吭,脸比锅底还难看。

五鹿咬着牙,沉默了好一会儿。“张大帅说,如果朱公愿意,于毒、苦酋部就不用回黑山了,听朱公调遣,可以在河南屯田,也可以随朱公西进勤王。”

“张燕呢?”孙策咄咄逼人,不肯罢休,誓将黑脸唱到底。“他可是朝廷任命的平难中郎将。现在天子有难了,他坐视不理,还叫什么平难中郎将?”

“将军,不是张大帅……”

孙策厉声喝道:“什么张大帅,他还把自己当黄巾贼吗?”

“呃,张平难……”五鹿嘴里发苦,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将军,张平难并非想坐视天子蒙尘,实在是有心无力。他就算想随朱公勤王,也要能走出黑山才行啊。”

“如果能走出黑山,他就愿意随朱公勤王吗?”

“嗯……”五鹿沉吟良久,咬咬牙。“是的,只要朱公能制服张杨,让张大……平难走出黑山,他就愿意派人随朱公勤王。”

“派人?他好大的架子,朱公官居太尉,都要亲自前往,他一个小小的平难中郎将居然摆谱?”

没有信仰的黄巾

五鹿闭紧了嘴巴,再也不说一句话。扮了好一阵黑脸的朱儁看看形势差不多了,终于由黑转红,打起了圆场。“既然如此,勤王的事等等再说,先将于毒、苦酋接应出来,安排他们屯田为好。这些人打仗不行,种地还是可以的。洛阳周边有大量良田抛荒,让他们去耕种吧。”

五鹿脸上火辣辣的,却不敢出言反驳。

朱儁开了口,孙策就没有再说什么,他自己也清楚,让张燕到朱儁麾下听令是不太现实的事,至少目前不太可能。虎不离山,贼不离巢,张燕出了黑山就没了安全感,不到万不得已,他宁愿放弃黑山,躲进太行深处,也不太可能露面。

但他直言,要解浚仪之围并不容易。中牟和浚仪看起来相去不过数十里,但两县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袁谭已经派人控制住了对面的官渡口,强渡鸿沟根本不可能,必须另想办法。

他的办法有两个:要么北上,渡过黄河,直接进攻河内,迫使张杨放弃对张燕的堵截,接应张燕出黑山,再谋后计;要么南下,进入陈留郡,抢收秋稻,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再与颍川的屯田兵、郡兵会合,寻机与袁谭决战。

这两个办法中,第一个办法比较直接,可以解张燕的燃眉之急。一旦袁绍发现无法全力以赴的对付张燕,他最理想的选择就是撤退。秋收之后,公孙瓒随时可能南下,他不能与张燕纠缠太久。但是这样一来,浚仪的于毒、苦酋就麻烦了,能不能支撑到张燕赶到,谁也说不准。第二个办法不依赖张燕,又能尽快解决粮食问题。如果袁谭被调走,于毒等人也可以主动撤离浚仪,但张燕就只能自力更生。

在中牟驻扎了大半个月,孙策已经将周边的地形摸得一清二楚。就在朱儁和五鹿的面前,他连写带画,将这一带的地形一一解说。五鹿去过浚仪,略知一二,朱俊曾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也不陌生,但是他们都不如孙策熟悉。听完孙策的解说,五鹿固然着急,朱儁却更不安。

怪不得孙策一直不肯放松操练,原来他早就料到了这一仗很难打。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都需要大距离行军,在运动中作战,对将士们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你回去和张平难商量吧,看他愿意采纳哪一个方案,尽快回报,以便朱公决策。”

孙策说完,见朱儁没什么意见,就把五鹿往外轰。五鹿赖着不肯走,苦苦央求。这两个办法都很合理,但张燕和于毒、苦酋必有一失,不管哪一个受损,都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他拽着孙策的手臂,急得眼泪都出来了。

“孙将军,请你无论如何再想个万全之策,救我们一回。”

“哪有什么万全之策?”孙策哭笑不得。“就这两个办法,我都是冒了险的。你应该也看到了,朱公手下虽说人马不少,但能打的却不多。真要开战,不论是撞上袁绍,还是撞上袁谭,我们都没什么胜算。你们不是号称百万吗,怎么不自己救自己?”

五鹿无地自容。黄巾军常常号称百万,但那是包括了家属在内,真正能战的也就十分之一。所谓能战也就是身体还好,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