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62节(2 / 4)

加入书签

宾主尽欢,畅所欲言,很自然地就说到了勤王的事。在座的人都清楚勤王这件事不太靠谱,但真正意识到其中凶险的人却不多。孙策便请张纮为众将解说。

张纮在洛阳时间不久,但他是孙策的长史,正常接触的人就是孙坚、庞统,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现在情况不同了,程普等人都将成为孙策的部下,以后会朝夕相处,一起共事,展示一下才华,让诸位见识一下他的能力非常有必要。

张纮谦虚了几句,便将这件事的利弊详细解说了一番。首先,勤王根本没必要;其次,勤王的难度极高;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件事对孙家非常不利,有陷孙坚于死地,陷孙策于不孝的险恶用心。

程普等人知道勤王不容易,但他们更多的是从兵力、粮草的角度去考虑,听完张纮的分析,这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些阴险的考量,如果孙坚真去勤王,绝不是难以成功这么简单,而是必死无疑,险些气炸了肺。孙坚出自行伍,与士人的关系一直不好,当初讨董的时候就遭到袁绍的偷袭。程普等人出身也不好,不受士林待见,此刻见以王允为首的朝廷大臣用如此阴险的计策陷害孙家父子,岂能不怒。

程普起身离席,向张纮施礼。“多谢先生。若非先生指点,我们还蒙在鼓里。”

“正是,这些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满口的仁义道德,做的事却猪狗不如。”韩当跳了起来,破口大骂,随即又意识到张纮也是读书人,连忙说道:“先生,我说的可不是你,你是君子儒,那些人是小人儒,绝不是一回事。”

众人忍俊不禁,放声大笑。孙贲笑骂道:“韩义公,你学问不错啊,居然还知道君子儒、小人儒。来,再吹几句听听。我们不懂,张先生、郭先生懂啊。”

“别别别。”韩当连连推辞。“孙伯阳,你这不是害我吗,别说这二位先生,就是小士元面前,我也不敢放肆啊。我肚子里那点墨水也就认识自己名字,哪敢在他们面前放肆。”他又转向孙策。“将军,以后这算计人的事交给这几位先生,冲锋陷阵的事交给我们这些武夫。谁敢坑我们,先问问老子的刀答不答应。嘿嘿,我说,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南阳的新刀啊?”

孙贲一拍案几,一跃而起。“看,我就知道韩义公没安好心,这是无利不起早啊。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能早日用上南阳的新刀。”

众人再次大笑。韩当也不介意,反唇相讽。“孙伯阳,你敢说你不想?”又对着程普、黄盖等人说道:“你们谁不想,站出来让我看看?”

众人互相看看,发出心领神会的微笑。

孙策闻弦音而知雅意,知道自己疏忽了,这些孙坚旧部有意见,借着这个机会说出来。他连忙起身。“敢教诸君得知,这件事早有安排,很快就会有新刀送到。”

党人之过

饮宴之后,诸将各回大营,张纮来到孙策的大帐。

“将军,太仆赵岐来了洛阳,正在与朱太尉磋商,之后便要赶往邺城,调解袁绍与公孙瓒的纠纷。依目前的形势分析,袁绍、公孙瓒很可能会接受他的调解。北线暂时稳定后,袁绍就可以南进。你西进勤王,洛阳可就空虚了。”

孙策示意张纮不要着急。“先生坐,不要急,我不会轻易答应勤王的。能不去,自然是不去的好。万一不得已,我也要拖一拖,看看形势再说。别的不说,粮草总要准备好的吧。”

张纮在孙策对面入座。“袁谭入主兖州,将军应该收到消息了吧。”

“收到了,我还和袁谭做了笔生意。先生,奉孝将你的意见跟我说了一下,我大致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我还想听先生亲口说一遍。过了这几日,也许先生又有了新的见解也说不定。”

张纮笑着点点头。他来找孙策,自然是想进言。他和郭嘉的建议并不完全一致,不管最后孙策做什么决定,他总要将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孙策决定暂留洛阳,除了要和朱儁纠缠一段时间之外,未必没有想将洛阳控制在手中的意思。

“将军,我正有此意。我听奉孝说,将军怀疑袁绍想废长立幼,这个分析有依据吗?”

“没有,只是依情理而论。不过张邈与袁绍不和是事实,张邈为此还花高价买了一千口刀。”

孙策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和张纮说了,包括使者往来和他自己的分析。对袁绍是不是想废长立幼,他也有疑惑,觉得郭嘉这个分析过于大胆。但袁绍喜欢幼子袁尚,有意废长立幼,这也是后来历史走向,现在提前一点也不是不可能。

张纮听完,拍了拍腿。“将军,这个猜想虽然很大胆,却也不是一点不可能。界桥之战,袁绍以不利形势重创公孙瓒,威镇河北,一时得意也是人之常情。如果袁绍真能在数年内平定天下,创立新朝,袁谭做为继承人,年龄的确偏大了些。”

孙策心头一动。“先生,你在京师游学多年,对党人是什么看法?王允这么做,会不会是和袁绍呼应?”

张纮叹息不已。太学就在一旁,他多次旧地重游,但每一次回来,他的心情都很沉重。他思索片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