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49节(2 / 4)

加入书签

开心过。她知道女儿的心在哪儿,也对孙策的人品非常满意,只是有些遗憾这么漂亮的女儿只能给人做妾。

这都是冯方的错,如果不是他当初看不上孙策,一错再错,怎么会有今天这个局面。说起来还是袁术这个路中悍鬼有眼光啊,一眼就相中了孙策。如果不是孙策,他的儿女怎么可能有现在这么好的结果。

“孙将军的确是个少年英雄。如此年轻,又有如何成绩,还能保持这样的胸怀,的确难得,就算是世家子弟中也是少有的。”

“你看,我阿母也是这么说。”

“那当然,外姑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嘛。”张子夫说完,自己先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孙策与冯方对面而坐,听着后车上隐隐约约的笑声,嘴角带笑。冯方去而复返,可见关中形势不妙,要不然他不会到了关中又回南阳。人都是要面子的,不逼到那个份上,谁肯吃回头草啊。

“冯君,关中形势如何?”

见孙策主动开口,而且态度恭敬,冯方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彻底落下了。他叹了一口气。“关中毁了,和洛阳一样,白骨处处,民不聊生。”

冯方讲起了关中的所见所闻。张昭在路上听过一些,但不怎么具体。此刻听冯方细说,也不禁凛然。他经历过黄巾之乱,但青徐黄巾的目标开始是洛阳,后来是冀州,对本地的伤害有限。董卓乱政之后,中原大乱,青徐却还算安定,所以才有不少人迁往徐州避难。他当时觉得不以为然,毕竟没有见到尸横遍野的惨状,现在听冯方讲述,这才知道自己还是见识太少了。

朝廷迟迟没有下诏赦免西凉将士,胡轸部因为缺粮,纵兵掳掠百姓,矛盾迅速激化,吕布“杀尽西凉人”的话一出,形势就彻底失控。曹操和吕布各统步骑,屡屡征讨,但兵力有限,能击溃,却不能赶尽杀绝,反而将西凉兵打成了溃兵,肆虐关中。

冯方走的是武关道,出武关之前平安无事,出了武关,便能零星见到拦路抢劫的溃兵,人数不多,只敢抢劫落单的行人。过了上雒,进入蓝田,形势就急剧恶化,西凉兵少则数十人,多至上千人,光天化日之下拦路抢劫,不仅翻箱倒柜,搜罗财物,而且非常嚣张,一言不合就杀人,一杀就是几十上百,甚至有人在路边架起大釜,看谁不顺眼就扔到锅里煮。

冯方其实没有回到老家,他根本过不去。在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之后,他决定和那些难民一样重返南阳。这一路走得很辛苦,不仅随身携带的财物都丢了,还没粮食,冯方几次不得不拉下脸,为了半碗稀得能看到人影的粥向人低三下四的乞求。

“踏进武关的那一刻,我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浑身的力气都没有了,就想坐在地上大哭一场。和我一样的人数不胜数,不少人一看到武关的城墙就开始流泪,一路哭进武关。”

想起当时的情景,冯方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书生之见

听完冯方的回忆,孙策本来应该骄傲自豪,毕竟南阳已经成了乱世之中的乐土,无数人去而复返,足以说明他的远见和英明。可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冯方开始也许有卖惨求同情的意思,但后来却是真情流露。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如果不是痛到心灵深处,他不会落泪。说来也是,让一个做过司隶校尉的人为了一碗粥去乞讨,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在生存面前,什么尊严都不值一提。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见过了关中的乱,他们才知道南阳的好。

张昭喃喃说道:“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啊。董卓已去,朝廷诸公都是德修学明之人,怎么会让形势败坏至此?长安不少百姓都是从洛阳迁过去的,短短两年内连遭两次兵灾,只怕十不存一。将军,当此千万人生死存亡之际,你可不能坐视不理啊。”

孙策一惊,这怎么和我扯上关系了?

不等孙策说话,郭嘉便抢过话头。“张公,那么多百姓涌入南阳,南阳已经捉襟见肘,恐怕抽不出太多的粮食。汝南世家坐拥良田万顷,坐视成败,不仅不出粮供军,还趁机吸附失地农民,侵吞国家赋税,如果张公能够查出一半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到时候将军自然不会吝惜。”

张昭不说话,只是直勾勾地看着孙策,在摇曳的灯光下,他的眼中似有泪光。孙策心中不忍,拱起手,很严肃的施了一礼。

“张公,我尽力而为。”

张昭点点头,幽幽地说道:“将军,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仁义看似空泛,却不是虚言,人心所向也绝不是一句空话。今天有关中百姓去而复返,将来焉知不会有更多的人襁负而至。”

“愿与张公并肩,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

“甚善。”张昭闭上了眼睛,靠着车壁,沉默不语。

车厢里的气氛沉默下来,四个人谁也不说话,只听得马蹄声碎。孙策心情很压抑。他理解张昭的心情,也想挤出一点粮食来救人,但他实际上很清楚,郭嘉说的虽然无情,却是事实。大量关中百姓涌入南阳,势必对南阳的粮食供应产生压力。仁义之名是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