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48节(1 / 4)

加入书签

“一个数学高手,东莱人,叫徐岳,是故太史令刘洪的弟子。”

“那太好了,他什么时候来到?”

“已经在路上了,最多还有半个月就能到了吧。你先把那些数据准备好,可不能让他闲着,我可是花了大价钱请来的。”

“嘻嘻,小气。”

“不小气不行啊。”孙策叹了一口气。“我现在还背了一屁股债呢。”

“哪儿呢,哪儿呢。”黄月英绕着孙策转来转去,咯咯地笑个不停。“你既然缺钱,为什么不答应姊姊建木学堂,建成了,你也能多一份收入。”

孙策拉过黄月英,凑在她耳边说道:“正因为木学堂能赚钱,我才不能建在汝南。汝南人又不喜欢我,我干嘛要让他们占便宜?嘿嘿,他们连看的机会都没有。”

黄月英的耳朵痒痒的,脸上更是红得发烫,就像黄承彦炼刀的炉火,却舍不得离开。她斜睨着孙策,眼神湿润。孙策心脏猛地停了一下,黄月英好像长大了不少。“你这么看我干什么?”

“是不是很好看?”黄月英眨眨眼睛。

“好看不好看,那还得看人。你啊,现在还差点火候,继续练吧。”

“骗人!”黄月英撇撇嘴,没再言语。

许褚和典韦两人并肩夺了过来,两个体重接近四百斤(约合一百公斤)的壮汉,并肩走路像一头黄牛,地面都有些震动。他们来到孙策面前,喜色溢于言表。典韦冲着黄月英拱拱手,腰弯得接近九十度,小心翼翼地说道:“大匠,我……能提个意见不?”

“你也想要一口定制的?没问题,本来就是有你们二人的计划,就等着问你们有什么要求呢。”

“那太谢谢大匠了。不过,我的意见不是这个。”

“你还有其他的意见?”

“是啊,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觉得之前的那个创意很好,应该保留。不过不用组合的办法,而是两头施刃,都加上鞘,平时套上鞘当仪仗用,免得伤人。用时去掉一鞘,另一鞘仍然保留。万一这一头刀刃缺损了,还可以掉过头来用。”

典韦不善言辞,啰里啰嗦地说了半天,但黄月英一听就明白了,连连点头。

“好主意,好主意。”

孙策也觉得这主意不错,两头施刃,等于同时拥有了两件兵器,不用担心战时刀刃崩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同时使用双刃,这刀抡起来还不是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双头兵器并不罕见,公孙瓒就是这个时代著名的双头矛高手,许褚从小研究武学,只要给他时间,研制一套双头刀招法并不是难事。再不行,还可以请求邓展技术支援。

独门兵器,再配上独门招法,这才是霸王杀嘛。

正说得热闹,郭嘉背着手,从远处一摇二摆地过来了,身后跟着蒋钦。自从接受了张纮的建议之后,他很注意劳逸结合,省出时间培养吕蒙三人,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就由他们先行处理,再汇总到他那儿。吕蒙三人正是好学的时候,进步非常快,现在已经能分担不少工作了。

“说什么呢,这么热闹,是不是有好吃的?”郭嘉探探头,打量了一眼。“哟,这刀好看,什么字啊,是哪块碑上抄来的,像是胡孔明的亲笔啊。”

“眼力这么好?”孙策很惊讶。邯郸淳和胡昭都是书法高手,最近迷上了古文字,恨不得连写信都用古文字。不过他可分辨不出两人的笔迹差异,郭嘉却一眼就看出来,这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黄月英说过,这三个字就是胡昭的亲笔所书。

“嘿嘿,判案时就有辨认笔迹一科,我从小就会。再擅长模仿笔迹的人也瞒不过我的眼睛。”郭嘉说着,将孙策拉到一边,从蒋钦手里取出两份抄件,递给孙策。

“一份是张子纲先生的亲笔信,原件我留档了,这是抄件。他遇到了荀文若,本想邀荀文若入幕,荀文若却要去长安,拒绝了。”

孙策有点失望,但也只是一会儿的事。他知道荀彧是保皇派,就算来了,迟早也会发生冲突。只是这样一来,他大概还是会像历史上一样帮曹操。不知道曹操会不会变成保皇派,成就他的征西将军梦想。

“还有一件,焦仲卿发来的,陈温死了,扬州刺史空缺。”

孙策瞅瞅郭嘉。“你干的?”

“没有。”郭嘉连连摇头,一脸不屑。“我杀那个废物干什么,正等着他犯蠢呢,没想到他居然病死了。陈登、周昂派人去朝廷报丧,估计很快就会有新的扬州刺史到任。我们是不是可以影响一下?”

五味调和

陈温是汝南人,算是小名士,很自然的倾心袁绍,不把孙策放在眼里。郭嘉对这一类人很不屑,一概斥之为蠢物。

“陈温死不足惜,别毁了焦仲卿,刺杀这种事不是他的优势。”孙策说道:“你要注意对他的掩护。”

“将军放心,就算你舍得,我也舍不得。培养一个刺客最多几个月,好的坐探却需要天赋,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说得有理。”孙策哈哈大笑。

焦仲卿去洛阳告状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