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36节(2 / 4)

加入书签

曾经和孙坚同事,是孙策的长辈。孙策非常客气,亲自出营迎接。陶谦很满意,抚着胡须,打量了孙策好一会儿,赞道:“文台有佳儿,我的两个儿子加起来也没你有出息。”

孙策谦虚道:“陶公谬赞,愧不敢当。令郎读书有成,文武双全,我只是一介武夫,岂能和他相比。”

两人互相吹捧了一阵,回到大营。孙策设宴为陶谦接风,又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计划,说明之前打算让朱治入驻彭城只是为了战事考虑,并非想谋夺徐州,现在见过陶应,觉得陶应完全能胜任,就不必多此一举了。他又解释了一下麋家兄弟的事。我本来是想请麋竺为我经营后勤的,但麋竺忠于你,不肯就任,这才推荐他的弟弟到我帐下效力。这件事责任在我,你别迁怒麋家兄弟。

陶谦老怀大慰,心里的疙瘩烟消云散。麋竺见孙策特地为他解释,也非常感动,觉得孙策真是太贴心了。相比之下,陶谦虽然年过花甲,为官多年,还像个毛头小子,做事做人都不如孙策周到。所以孙策在豫州的境遇要远远好于陶谦在徐州。

消融了内部可能存在的隔阂,孙策着手安排战事。在礼貌性的征求了陶谦的意见后,孙策决定围萧县而不攻,先取萧县西的杼秋和萧县北的沛县、丰县,切断兖州方向的支持,形成对萧县的包围,争取将刘备歼灭在沛国境内。

孙策主动承担了最艰巨的围城任务,面对刘备率领的主力,由朱治率领黄巾军攻击杼秋,陶谦率徐州军北上攻击沛县、丰县。

有郭嘉这个情报高手做后援,孙策的计划详细而合理,准备了多套方案供大家选择,陶谦听完,赞不绝口,拍着陶应的脑袋说,小子,好好跟着伯符学。别看你比他年长,论用兵,连老子我都不如他。

陶应眉开眼笑,连连点头。

激将

柕秋和沛县、丰县本就是沛国的属县,刘备刚刚攻占不久,谈不上什么影响力。得知孙策分兵攻取三县,刘备暗自叫苦,进退两难。

孙策就在城外,兵力两万,攻城不足,野战却是绰绰有余。一旦出城,他没有任何优势。守城也不行。孙策派朱治、陶谦扫荡三县,就是要切断他的退路和援兵。无援不守,他迟早会吃光粮食,不战自溃。

这时,关羽再次提出与孙策决斗的计划,而且语气激烈,指责刘备当初没听他的。如果直接逼到相县,主动挑战,又怎么会有今天。狭路相逢勇者胜,躲就能躲掉吗?

退无可退,刘备只得采纳关羽的建议,派简雍出城约战。

孙策拒绝了。他对简雍说,你转告关羽,我本来以为他是个英雄,这才赠刀,愿意与他一战,谁想到他是个懦夫,食言自肥,不敢应战,还从芒砀山一路逃到萧县。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我的对手?他是刘备麾下的一名普通将领,我是堂堂豫州牧,麾下像他一样的将领数不胜数,为什么要自降身份和他决战?

孙策话还没说完,简雍脑门上就全是汗。他哪敢把这些话转告关羽。孙策这前恭后倨的转折也太突然了,以关羽那脾气,百分百的不相信,还以为是他简雍借机污蔑他呢,说不定会冲到孙策面前来理论。

简雍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城中,也不敢实话转述,只说孙策不肯战。关羽不相信,却又无法验证,只能腹诽,越看简雍越不顺眼。

数日后,朱治夺取杼秋。又过了几日,陶谦也送来消息,沛县、丰县已收复。

孙策让蒋干进城,通报了这两个消息,同时向关羽讨还那口七曜刀。宝刀赠英雄,那口刀是西园八刀之一,关羽不配用,麻烦还给我。关羽这时候才知道孙策对简雍说了什么,气得暴跳如雷,不顾刘备、张飞阻拦,跨马绰矛,冲出萧县,来到大营前,点名向孙策挑战。

孙策早有准备。在蒋干进城之前,他就和郭嘉反复讨论过战术,又和许褚、典韦、陈到等人商量如何对付关羽。关羽是骑将,许褚、典韦骑术一般,都不适合迎战,陈到比较适合。陈到矛法精湛,骑射也佳,有一定的把握对付关羽,他本人也跃跃欲试。

但孙策却非常谨慎,他知道关羽虽然傲,武艺之高却是实打实的,否则不会在万军之中斩杀颜良。

经历过几次战事,孙策很清楚冲阵斩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不是阵前单挑,双方近在咫尺。大将都在中军,前后左右都有阵势,身边还有大量的亲卫营。要想冲到大将面前,他至少要杀掉上百人。就算当时有意外成份,这一路杀过去,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

最适合与关羽较量的人是黄忠,但黄忠现在平舆,不可能为了这事把黄忠特地调来。他本人倒是有信心,可郭嘉是坚决不同意,只能由陈到代替。

陈到投入孙策麾下之后,天天泡在军营里,除了陪孙策外出,每天至少要有半天练习骑射。除了那一百名白毦士做陪炼,偶尔还和秦牧手下的亲卫骑交交手,可谓是矛不离手,马离不胯,武艺越发精熟。再加上时常和孙策探讨武学,在理论上也有明显的提升,只是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

用句专业术语,他现在的竞技状态极佳,只欠一个突破瓶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