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4节(2 / 4)

加入书签

不在宛城了,可那个杜畿比你还狠,行刺史事,与南阳太守阎象、宛令杜袭一起清点南阳豪强的家底。身为世家,哪家没点见不得人的阴私事,哪个没有做过点违法犯禁的事,不查没事,一查肯定有事。杜畿把这些事查清楚,一一公诸于众,将一大半刚从南阳狱里放出来的世家豪强又抓了进去,而且名正言顺。荆州刺史的名头一下子就响了,找他告状的人络绎不绝,宛城的世家豪强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但这些话,宗承不能对孙策讲,只能捏着鼻子,把满口的苦水往肚里咽。

“好,好,很好。”

孙策很满意。杜畿这个能吏果然不是说着玩的,手段够狠,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击,彻底制服了宛城的世家豪强。以前杀人是耍横,是抢劫,现在杀人是行法,是除暴安良,效果完全不一样。他提供目标,杜畿负责执行,比他直接杀人更好。

法家不就是干这个的嘛。曹操、诸葛亮不约而同的采用法家手段治国,行霸道,建霸府,不是没有道理的。儒家太迂缓,东汉的世家豪强威风了百十年,正需要法家的苛猛来对症下药。曹丕后来改弦易张,行九品中正,向世家低头,这才让司马懿登上舞台,掘了自家根基。

当然司马家也没落着什么好。王与马,共天下,司马家的皇帝没有几个不窝囊的。

“那就好,后方稳定,我才能安心作战啊。”孙策下了个结语,立刻把话题转到了当前的要务上来。“徐荣善于用兵,西凉兵凶残,这一仗不好打。世林先生,你是安众人,又是南阳名士,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

宗承暗自叹了一口气。“敢为将军解说形势。承不解兵法,以常理计,徐荣转战穰城,应该是为粮食而来。若几万西凉兵得到了粮食,控制了穰城,对将军非常不利。”

孙策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不需要宗承再提醒,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宗承,看他究竟能说出个什么来。这是他给宗承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他还三心二意,不肯合作,那就怨不得他手黑了。

“依愚计,将军可进逼穰县,与徐荣对峙,集结周边诸县,围攻徐荣。”

孙策很满意。“那世林先生愿意为我游说诸家吗?”

“敢不从命。”

一盘散沙

由宗承出面,先是集结涅阳、安众的民众于涅阳城,又将粮食集中管理,实行战时配额。在城外已经先后被段煨、徐荣洗劫过一番的情况下,孙策还是收集到了足支半年的军粮,不需要费心费力的从宛城转运。大批壮丁被征招入伍,作为后勤部队,协助孙策运粮、守城。

接着,宗承马不停蹄地赶往新野、淯阳诸县,告诉他们孙策已经赶到涅阳,不日即将与徐荣交战,让他们不要放弃,不要向徐荣屈服,守好县城庄园,等待救援。

与此同时,孙策向安众进发,在故城北扎营。

收到消息,徐荣击鼓聚将。半个时辰后,李蒙等人鱼贯入帐,在两侧入座,一言不发。

一看这架势,徐荣就明白了。孙策的那方空无一字的手帕已经达到了效果,甚至远远超出他本人的期望。关南还被关在李蒙的大营里,杀与不杀,区别都不大。西凉将领的敌意已经形成,只是引而未发。对于这些西凉人来说,有什么意见当面叫骂出来反而好解决,这种藏而不露的敌意更伤人,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徐荣心里苦。他现在是内忧外患。孙策一方手帕挑起了西凉将领的杀机,又来得太快,根本没给他改变策略的机会,被屠城吓坏的百姓把孙策当成了救星,全力支持孙策。就连暂时无法和孙策取得联系的穰城、冠军两县也有了底气,坚决不肯投降。

要想破局,他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击败孙策,而且越快越好。孙策得了人心,有充足的补给,他却是人人喊杀的屠夫,没人给他送粮食,就算抢也不敢再像之前一样肆无忌惮了。

决战,是唯一的选择。这不仅是他的唯一选择,也是孙策的唯一选择。还有两天就是新年了,春耕在即,误了农时,孙策要想占稳南阳也不容易。

待诸将坐定,徐荣咳嗽一声,示意张辽掀开挂在地图上的布,准备解说形势,排兵布阵。在以前,他根本不需要这么做,谁在哪个位置,有什么任务,他说就成了。现在形势不利,他必须以诚相待,把一切都做在明处。

“诸位,孙策已经到了安众,很快就会来穰城,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击败孙策,我们不仅能占领穰城、冠军,还能迅速进占宛城,控制整个南阳。”

“将军,我们什么时候回长安?”王方突然打断了徐荣,不阴不阳地说道:“将士们出征太久了,这南阳又冷得很,不少将士都生了冻疮,想家了。”

见王方发难,徐荣反而松了一口气。“王方,丢失武关道可是你的责任。”

“没错,丢失武关道是我的责任,可是将军如果不放弃析县,我会腹背受敌吗?”

徐荣转向王方。“李蒙,你觉得呢?”

李蒙慢腾腾地站了起来。“将军,未能攻克析县是我的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