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2节(2 / 4)

加入书签

面无表情,脸却泛起淡淡的绯红,冷若冰霜中多了几分妩媚。

这一次,孙策没再胡说八道。

张仲景盛了一些参汤给袁术,又盛了一些给庞统,让他喂给孙策。他扫了孙策一眼,淡淡地说道:“这些参汤是为重伤员准备的,只是将军伤势不算太重,所以一直没有拿给你。”

孙策翻了个白眼。这张仲景很敏感啊,连他和袁权之间的一个小眼神都没漏过。

“先生好眼力。”

“医家诊病以望为先,没有一双好眼睛,如何能成为一个好医家?只可惜这双眼睛再好也只能看病,却看不透人心。将军仪表堂堂,谁能看出将军手段如此毒辣,动辄灭人满门。”

“先生!”正在给袁术喂参汤的袁权转过身,冷冷地看着张仲景。“你别忘了我们的约定。”

张仲景闭上了嘴巴,转身要走。孙策咳嗽一声:“先生,请留步。”

张仲景停住脚步,转身看向袁权。袁权眉头紧皱,冲着孙策摇摇头,示意孙策别再节外生枝。孙策摆摆手,让袁权放心。“俗话说得好,医者意也,张先生带着情绪为将军治病,就算不是有意,也难免会有偏差。当此生死存亡之际,我不希望有任何隐患。所以,有些话我们还是开诚布公,说清楚的好。张先生,你不懂,是因为你医术虽好,只是小医,只能医人,不能医国。”

张仲景眉梢轻挑,转过身,拱拱手。“愿闻高见。”

大医医国

张仲景为什么直言无忌?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可能是他怨念的确很大,这些孙策都不在乎,杀了他的家人——虽然不是他亲手杀的,但总是他出的主意——又要他治病,让他发两句牢骚也是应该的。他在乎的是张仲景背后的那些人,如果任由这种情绪发酵,迟早会酿成大祸。

总体来说,张仲景能够为他们疗伤,足以说明他不仅秉承医德,是一个有底线的人,更是一个明事理的人,知道形势危险,不能玉石俱焚。换一个人不给你下毒就不错了,还给你疗伤。

跟一个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总比和一群人讲道理好,况且经过张仲景传话,也能在无形中弱化冲突,不至于一下子谈崩了。就中间人这个角色,张仲景无疑是他能找到的最合适的人,比阎象、杨弘还要好。说实话,阎象还好说,就杨弘那见识,那脾气,孙策真不相信他能把事情办成。

除此之外,张仲景的医者身份还有一个天然的便利。因为要冶病救人,他们比喜欢空谈三代、动辄复古的儒家更理性。所以儒家治国往往越治越糟,但中医却能实实在在地治病救人,别看他的理论不外乎阴阳五行,和儒家如出一辙。

“天分五行,人有五肢,以人喻国,天子为元首,公卿士大夫为臂膀,百姓万民为双腿,可乎?”

张仲景点点头。“差可比拟。”

孙策笑笑。他知道张仲景不会反对。中医的思维就是类比思维,虽然后人被人斥为荒谬,但对于传统医学来讲,这却是容易理解的方法,不惟中医如此,几乎所有的文化概莫如是,没有反而不正常。

“元首可视可闻可思,高瞻远瞩,洞察阴阳,方能明辨是非,趋利避害。臂膀既要有力量,又要与元首相配,心手相应,方能做事。双腿需强健稳固,方能立身坚定。虽是一体,要求却不尽相同。”

张仲景再次点头表示赞同。

“除了各司其职之外,还要互相配合,互相扶持。人初生之时,双腿无力,常常需要双手相助,宛如四足同行。人老了,又需要手扶拐仗以助稳定,否则难免有倾倒之忧。正比如高皇帝初有天下,百姓穷困潦倒,需要公卿士大夫协助天子治理天下,引导百姓开荒垦地,疏浚水利,恢复民生。大汉四百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同样需要士大夫出言献计,施粥赈济,共度难关。”

张仲景不说话了。不用孙策再说下去,他其实已经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他想反驳孙策,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只得暂时沉默,看孙策究竟能说些什么。他虽然没什么反应,但是看孙策的眼神已经变了,敌意依然很浓,但多了几分困惑。

袁权背对着孙策,一动不动。

“先生,刚才说的是初生与垂老,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果双臂粗壮,而双腿孱弱,他能算一个健康的人吗?”

张仲景吸了一口气,眉心紧皱。

“再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为了双臂粗壮,不惜割取双腿上的筋骨……”

张仲景忍不住了。“将军,你这是强辞夺理,百姓失业贫困的确可怜,但他们失业贫困并不是因为世家劫取他们的财产,而是因为朝廷横征暴敛。世家的财富也并不是抢劫而来,是他们多年积累所得。”

孙策笑笑。“先生说得对,世家所得也不是抢来的,可是我想问先生一句,就南阳而言,有多少世家豪强是只靠辛苦劳作致富的,那些人的财富是寸积铢累所致,还是依靠出仕为官,强取豪夺所致?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的财富都是自己辛苦来的,也没有当过官,又有谁没有与官员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