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2节(2 / 4)

加入书签

嘴巴,借转头之机,不动声色地给一直坐在旁边没说话的曹洪递了个眼色。曹洪会意,大声说道:“依许君之计,如何才能解决襄阳之围?我军兵不过七千,粮不足半月,支撑不了太久。”

许攸翻了个白眼,连回答曹洪的兴趣都没有。“孟德,孙文台麾下有多少人?”

曹操不假思索。“总兵力两万,真正的精锐大概在一半左右。”

“他有多少骑兵?”

曹操沉吟片刻。“南方缺马,他这次派出的骑兵应该就是他全部的骑兵。”

“没错,所有的骑兵,一万精锐中的六千人,除了亲自统兵之外,孙文台可谓是拿出了大半的家底。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他知道我们来者不善。他很重视我们,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他的儿子孙策领兵。这本是我们先拔头筹的好机,只是夏侯渊无能,居然败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孟德,这个消息若是传到盟主的耳中,你以后还能领兵吗?”

曹操脸色变幻,一言不发。就连曹洪都紧紧地闭上了嘴巴,不敢再多说一句话。

许攸得意洋洋地呷了一口酒,将酒杯放在案上,起身甩了甩袖子,向外走去。“孟德,盟主让我来,不是为了监督你,而是为了帮你。你给我半个月时间,我会带着颍川、汝南、南阳的大军和粮草来助你一臂之力。”他在帐门口站定,直直地看着曹操。“半个月,你应该能坚持住吧?”

曹操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点头。“子远放心,我就算拼出性命,也一定坚持半个月。”

“好,一言为定。”许攸仰头大笑,扬长而去。

听到帐外笑声远去,曹洪松了一口气,用力唾了一口唾沫。“孟德,我们真要坚持半个月?”

曹操苦笑,良久才长叹一声:“把元让、子孝他们都叫来。这一次,很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战了。这样也好,胜了,为妙才报仇。败了,我们归隐乡里,不失为富家翁。子廉,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我们前有袁氏兄弟这样的高门世家排挤,后有孙坚父子这样的英豪相迫,欲争富贵,殊为不易啊。”

曹洪心中一紧,不敢怠慢,起身匆匆走了出去。曹操想了想,拿过一枝笔,在砚台上吸饱了墨,又取过一支竹简,对着灯光,信手挥洒起来。

“操白:操与将军结发相交,将军以高门睥睨天下英雄,操愚钝粗鄙,不敢望将军项背。今得令兄袁盟主令,不揣自陋,统兵一万,与将军会猎宛城,争一时之胜负,博半世之虚名……”

写完书信,安排人送出,曹操在帐中坐了良久,突然一声长嚎,放声大哭。

“哀哉,妙才——”

喜相逢

孙策忙了两天才将战场清理完毕,俘虏、战利品装船,正准备返回襄阳,忽然收到斥候报来的消息。曹操率领大军正在赶来,人数大概有六到七千左右,目前已经到了新野附近。

孙策很意外。曹操想干什么?孤军深入,要的是出其不意,现在夏侯渊全军覆灭,奇袭已经不可能,以他这六七千人解襄阳之围也无异于痴人说梦,继续向前是什么意思,指望襄阳城里的蒯越和他内外夹击?他就不怕袁术抄他的后路,断他的粮道?

孙策自问心眼比本尊多,对曹操的了解更是比当世很多人清楚,但此时此刻,他也不敢断定曹操想干什么。俗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谁也没有读心术,不可能知道对方究竟在想什么。

但是,他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在没有搞清曹操的用意之前,他决定以退为进,先立于不败之地。为了袭击夏侯渊,他选择了离襄阳城四五十里的位置作为阵地,趁夏侯渊即将达目的地,最疲劳的时候发起攻击。现在,为了保证和老爹率领的主力能及时策应,他必须将阵地后撤。

孙策一边加派斥候打探曹操的动向,一边派人通知孙坚,曹操不死心,逼上来了。虽说他的兵力和曹操相近,可他并不觉得自己一定就是曹操的对手,有备无患,万一打不过曹操,该喊家长还得喊,这没什么好丢人的。就算是本尊孙策也没有战胜曹操的经历,他这个冒牌货真不敢托大。

孙策让黄盖统兵先撤,黄忠断后,自己统领中军。黄忠刚刚斩了夏侯渊,所部士气正旺,就算遇到强敌也有一战之力。他率领的中军实力最强,损失也最小,可以完成攻击任务。黄盖作战经验丰富,让他做预备队,他应该能把握好时机,打得赢就冲上去要曹操的命,打不赢就接应主力撤退。

通常来说,预备队通常掌握在主将手里,黄盖也是这么说的,但孙策觉得自己刚刚领兵作战,时机把握未必比黄盖准确,这个任务还是由黄盖承担比较好。

对孙策的信任和器重,黄盖很感激,更加尽心尽力的辅佐孙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告诉孙策。他步步为营,完美的履行着先锋的职责,尽可能让孙策少操心。

孙策控制着行军速度,随时准备接战。他和曹操相距七十里,如果曹操急于赶上他,在体力上他又能占点便宜。就算曹操派骑兵先行,他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走了一天,他渡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