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古代荣宠手札 第174节(1 / 2)

加入书签

不多久,太子去牢里亲自“探望”了杜之逸。

之后再审,杜之逸已然改了口。

“我早已心系邹大姑娘。之前他不过犯了个小错,端王爷就让人将她带走,送去了大理寺,遭受那种非人的折磨。我自然不肯让她受这种委屈,便安排了此次之事……诬蔑端王妃,嫁祸于她。”

他竟是独自将所有的责任一个人全部扛了下来。

那次的灶台爆炸事件,就成了杜之逸的全部责任。

于是刑部便将杜之逸押入刑牢,等候定罪。

因着有两人因此亡故,所以,杜之逸之后的罪名,绝不会轻。

至于萧以霜,因为她“只是听闻了邹元桢的一面之词”而说出了一些话,并未受到任何责罚。

太子因此还重重感谢了萧以霜,说她“重情重义”。

太子甚至经常邀请萧以霜到太子府中做客。

缘由是,萧以霜才学极好,刚好可以帮忙教导一下小皇孙蔺松华。

而另一个关键之人邹元桢,也并未被判刑。

毕竟她是“想要劝阻杜之逸”而“出此下策将人带走”。所以,对她严加教育一番又责罚了些银钱后,就将她放了。

被放之后的邹元桢非但没有松了口气,反倒愈发惶恐不安了。

因为邹元桢之前的突然反口,太子那边已经彻底厌恶了她。

而三皇子那边,更是对她愤恨不已。

——若非邹元桢临时变卦,端王府和太子府的对峙依然成了定局。三皇子便可坐收渔翁之利了。

如今倒好,什么计划都被破坏殆尽。

两边的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在此情形下,邹元桢过得战战兢兢,日夜不敢入眠。

对于三皇子插手其中的事情,蔺君泓自打和太子说了后,便再没管过。

不过,之后几天,接二连三的消息次第传了出来。

皇上夺了三皇子管理事务的权利,交由太子去做。

且,皇上拿定了主意,最终决定迁都冀州,弃了先前的想法,不再坚持迁往豫州去了。

民众尽皆欢喜,交口称赞,说陛下英明,果然体恤百姓。

端王爷听后,只唇角轻勾轻嗤一声。

什么体恤百姓?都是骗人的谎话。

分明是皇上已经开始疑心了三皇子,继而不肯再往三皇子封地附近的豫州去了。

不得不说,太子倒也不傻。不过见了一面,立刻领会了蔺君泓话里的精髓所在,直接将三皇子插手灶台一案的事情告诉了皇帝。

皇帝本就十分多疑,听闻三皇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后,势必要怀疑两点。

其一,三皇子是如何得知这一系列安排的。

即便这些事情里有太子和他插手的痕迹,但丁点儿都未透露给三皇子过。

除非三皇子一直紧盯着他或者太子,不然的话,断然不会知晓邹元桢她们离去的事情。

其二,知晓了这件事情后,三皇子为何要一步步继续探寻、继而插手其中。

神通广大如端王爷,都花费了那么久的功夫方才寻到人,三皇子居然简简单单地在两个人还没下车就寻到了人。而且,他们刚一下车,他就动了手。

很自然地,不禁要怀疑起三皇子的“能力”。

——莫非,竟是比端王更加厉害?

既然三皇子这样有能力,为何平日里要隐藏实力,结果在这次的事件里,突然出手?

想必,他也猜到了这次事件的真正目的。

既是猜到了这次行动的目的,三皇子为何顺水推舟来促成?

甚至于在端王府和太子府之间又加了一把火,让这势不两立的火势烧得更烈?

皇帝一旦想到了这些,心里怀疑的种子就开始萌芽。

他越是细细思考,三皇子的用心越是让他无法放心。

故而一改自己之前坚定不移的态度,同意了百官对于迁都的建议。

蔺君泓看元槿好奇,就将这些事情细细地分析给她听。

元槿听了蔺君泓的话后,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她看蔺君泓要起身倒茶,一把将他拉住。

仰头微侧着脸望过去,元槿十分怀疑地问道:“你是不是早就找到了她们俩,为了这后面的安排,所以故意拖了几天才将他们带回来?”

元槿口中的“她们俩”,自然是说邹元桢和杜之逸。

之前她就觉得奇怪。

蔺君泓遣了人出去的时候,分明十分笃定,很快就能找到人。

为何最后却是过了几日才寻到?

听了蔺君泓这番分析,她突然发现了一个关键点。

三皇子很快就寻到了那两个人。而端王爷却慢了好几日才寻到。

所以,皇上在此次事件里,对三皇子怨怒更多。反倒对端王爷,没放太多心思。

旁人或许不知晓,但元槿却了解蔺君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