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歷史竟重演(2 / 3)
——”然而,皇帝当时完全没有辩解,似乎是默认了!
将近十七年来,洛湄总想把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罪责降到到最低,才能够在自己接受他宠幸时,减少一些罪恶感。因此,她一直寧愿相信长孙皇后所说,大哥与元吉的儿子们总共十条命,主要该帰咎于长孙无忌。纵使那次她试探皇帝,并未得到想要的确认,她还是没有推翻长孙皇后的说法,直到长孙皇后发的毒誓完全应验
这皇帝当年真有那么狠,连未成年的十个侄子都打定了主意不放过?若是果真如此的话,李祐与承乾带给他的报应未免太轻了!
然而,假如他受到更严重的报应,洛湄觉得自己还是会为他伤心。毕竟,他千错万错,对洛湄,却是千恩万宠!洛湄沉思至此,不禁黯然长叹,愴然泪下
就在洛湄又一次陷入心灵挣扎之时,李世民乘轿去找杨淑妃,摇摇摆摆跨进了淑妃的寝宫。
他一见淑妃,就哭诉:“为什么,朕苦心栽培的承乾、慷慨封赏的祐儿,都要造反?又为什么,承乾与泰儿一母同胞,却视彼此如寇仇?”
说到此处,李世民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差点说不下去,但他很快为自己强辩道:“朕与大哥相差十岁,小时候不亲近,难怪没什么感情!可是承乾、泰儿两人只差一岁,从小一块长大,怎会丝毫不念兄弟之情?”
淑妃很为难,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其实,她最想说的是:皇上既然废了承乾的太子之位,总该改立恪儿了吧!但她当然不能这么说,甚至不能直接提出任何批评。她想了一想,只能轻叹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句话勾动了李世民关于承乾与李泰的一些回忆,使他感叹道:“你说得一点也没错,承乾与泰儿从小就爱比来比去。说实在的,泰儿比承乾努力上进。”
李世民接着提起两年前,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三百五十八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话传说、重大歷史事件等,旁徵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李世民因此非常以李泰为傲。
淑妃晓得李世民非常疼爱李泰,不但时常喊李泰的小名青雀,而且不惜给李泰别人都没有的特权。最明显的例子是,由于李泰体型肥胖,从皇宫门口进来早朝时,走长长一段路很辛苦,李世民就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更离谱的是,李泰不肯去藩王该去的封地,硬要留在长安,皇帝也就随他。淑妃想到了自己的恪儿循规蹈矩,去了封地,以致长年见不到面,而李泰却常常出现在皇帝面前,处处设法讨他父皇欢心!淑妃不由得满怀不平。
为了李恪,淑妃实在很想说李泰的坏话,却又唯恐太露痕跡。于是,她沉默了片刻,才以客观的语气说道:“皇上这么欣赏四皇子,也就难怪太子不安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世民这才恍然大悟,想起了承乾发表的自我辩护之辞:“儿臣既为太子,夫復何求?但为李泰所图,才与朝臣谋划自保的办法,也才有小人教儿臣图谋不轨。倘若父皇改立李泰为太子,就中了他的计了!”
这么一想,李世民不禁哀喊出声:“天哪!朕竟然犯了当年父皇所犯的同样错误!原来,承乾是怕步他大伯父的后尘,才鋌而走险!若是朕叫泰儿一定要去他的封地,不让他留在长安,承乾就不至于谋反了!”
李世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一世英明,但在做父亲这方面,却居然跟才具平庸的父皇一模一样!他忍不住暗叹:人生多么讽刺!
由于发现自己也有责任,李世民不忍心处死承乾。第二天,他授意审理承乾谋反案的官员们建议,废承乾为庶人。然后,他亲口批准。
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改立谁为太子。李世民深知淑妃一向的心愿,也因李恪优秀而有意成全,但又明白长孙无忌必然会反对,而犹豫不决。
就在这时候,李泰求见。
李泰以为,太子之位已成了囊中物。然而,为保万无一失,他不顾体胖懒动,赶紧到父皇面前来献殷勤。
李世民一眼看穿了李泰的来意,不听他东拉西扯,就直言道:“承乾被废了,照理说,你是嫡子,继承顺位反而比你三哥高。只不过,朕对你有一点不放心,就是怕你不能友爱兄弟!”
“父皇言重了!”李泰连忙辩解道:“儿臣与大哥有过一点磨擦,只是因为,大哥怕儿臣威胁到他的太子地位,一直在设法对付儿臣!若是儿臣当上了太子,绝对不会那么心胸狭窄!儿臣不但不会忌讳弟弟们,还愿意立九弟为儿臣的继承人!”
“你要立雉奴为你的继承人?”李世民讶然问道,觉得不可思议。
“是啊!”李泰一边在胖脸上堆满了諂媚的笑容,一边以感性的声调答道:“因为儿臣知道,父皇念在母后去世的时候九弟还小,就在父皇自己的寝宫抚养他,对他特别有感情,所以,儿臣将来打算立九弟为皇太弟。”
“不过,那不是朕能看得到的一天,你无法向朕保证。”李世民质疑道。
“父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