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汉天后 第148节(2 / 3)

加入书签

刘彻笑道:“朕只是随口一说。”

刘陵似乎有些懊恼刚才的急切辩解,缓了缓道:“韩公子是越信长公主的夫君,与阿陵只是易趣相投的朋友罢了。”

“易趣相投。”刘彻笑了一身转过身背对刘陵道,“夜深了,朕回未央宫,淮南翁主也早些回去休息吧。”

“陛下请便。”刘陵恭顺的低下头躬身道,“恭送陛下。”

刘彻的脚步声远了,刘陵优雅的缓慢起身,拢袖移步停在殿中,她望着殿外黑暗中层层亮起的灯笼一时间怔怔出神。

太皇太后的丧事才刚办完,朝堂上又出了一件大事——匈奴遣使来长安,请求天子下嫁公主。

说白了,匈奴就是来找刘彻要女人和钱粮的。自汉初高祖白登之围后,和亲已经成了汉朝对匈奴的基本国策,为了避免与强大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即使匈奴人时常背信弃义侵扰汉朝边境,中央王朝也还是采取了主动和亲的政策。

这一次匈奴闻听汉军出兵西南大胜,开始意识到汉军已经逐渐变得强大。匈奴在雁门关一带屡屡犯边要的也就是钱粮,他们此次和亲也是希望不在与汉军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就达到收获汉朝物资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只是,这一次,汉朝已经换了当家。

因为匈奴遣使来朝这件事刘彻在宣室殿特意召开廷议,针对是否与匈奴继续和亲的问题,众位大臣各抒己见。

其实与匈奴和亲的问题历来天子都会召开庭辩,而庭辩的结果也往往都是一边倒——和亲。因为不和亲就意味着开战,而当年身经百战的高祖都败给了匈奴,冒顿单于还曾在高祖驾崩后修书一封调戏掌权的高后,当时大将樊哙自称可带十万军队扫平匈奴,却被季布当场骂的狗血淋头,连铁血的高后都忍了这口气不再言兵,所以自那之后就再没有人敢声言与匈奴一战了。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这一次的庭辩还真的有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和亲。这人正是在西南立下大功的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主张就是一句话:匈奴无信大汉日强,天子一日不发兵匈奴就会一日不,长此以往大汉国为何在,天子威信何在?!

当然,有王恢反对和亲自然就有更多人支持和亲,其中最坚决的就是丞相窦婴和太尉韩安国,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除了白登之围的教训还有匈奴居无定所无法深入复地打击的现实原因。韩安国认为汉军攻击匈奴不但不能歼灭匈奴主力,反倒容易让匈奴反扑,得不偿失。窦婴为人耿直又是百官之首就更直接了,毫不避讳的拿年轻的天子刘彻与百经战事的高祖相比,是是明摆着,当今天子自然不如。

虽然两边说的都有道理,但明显刘彻更不喜欢窦婴的话,只是他面上从容淡定,只问其他大臣是何意思。在场大臣一番表决下来,和亲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刘彻沉默了,他没有当庭裁决,而是将事情暂时搁置起来。两天之后,大行令王恢带着一个叫聂一的人前来拜见天子,递交了一份诱敌伏击的计划——伏兵马邑,瓮中捉鳖。

三日后天子刘彻准许丞相窦婴遣人准备和亲事宜,同时秘密宣告三公,三个月后调动汉军三十万埋伏马邑,与匈奴开战!

椒房殿里,陈娇将怀中睡着的小刘麟放在了摇篮里熟睡的刘麒身边,转身对研究地图的刘彻说:“陛下真的打算与匈奴开战吗?”

刘彻头也不抬的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汉与匈奴之间迟早会有一战,朕不想等太久。”

陈娇走过在在刘彻身侧坐下,看着他面前的北防地图开口道:“汉凶开战是大事,我希望陛下能够在开战之前问卜上天,观测天象,或许会得到神谕。”

刘彻听说“神谕”二字才抬起头来,微蹙眉心看着陈娇道:“战场之上你还相信这个?”

“难道陛下不相信天佑大汉,北上大军会得胜而回吗?”陈娇反问道。

刘彻沉默了一下立刻吩咐苏一道:“让柳生青镜入宫,朕要见他。”

☆、 马邑之战

柳生青镜得到天子指示,夜观星象,测卜,此次出征吉凶“上平”。

作为一个术士,柳生青镜也不会给天子一个确定的答案,除了“上平”二字,自然还有很多玄之又玄的话。但是测卜的结果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也意味着汉军的伏击未必有效,毕竟是三十万大军,藏身伏击,谈何容易。

第二日,午膳时陈娇特意乘坐凤撵来至宣室殿面见天子。

陈娇站在宣室殿后殿的御阶下对刘彻行礼后扬起下颌直白道:“陛下,我有一件要事要禀告你。”

刘彻从堆积着竹简的长案后面抬起头看向陈娇道:“皇后请讲。”

陈娇严肃道:“此次匈奴前往马邑,必会先行改道进攻雁门关。”

刘彻放下手中的狼毫笔问道:“皇后如何得知?”

陈娇微微摇头并不回答刘彻的问题,只道:“雁门群外有两座瓮堡,其中必有一名尉史,姓钟名臣,这个人很可能会被突袭的匈奴抓住,供出陛下的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