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节(2 / 3)
治天下,而商君旧法,官苛于吏,吏苛于民,李相虽然对商君旧法做出了一些改动,但并未涉及根基,故而到底底子是不变的,但商君旧法,只得君心,并不得民心……
实际上秦国一统天下以后,如果孙儿没有猜错的话,随着天下之间越来越多人以吏为师,天下也从战乱恢复到安定,思想已经有所改变,如果李相代表的是旧吏的话,那么腾这一批人代表的就是新吏……
旧吏以严酷而治黔首,力推商君旧法,而新吏却并非如此。
如果孙儿记得没错,韩非的《五蠹》和《显学》大概就著于那段时间,即以法攻百家之学,但《五蠹》《显学》讲究破宗族,毁人性,于君王而言是治国之学,于天下人来说却过于严苛,故而天下思潮反动,这才有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而新吏这个特殊的思潮群体就是在那个时间段脱身而出,有别于旧吏旧法,不遵一家之学,虽为法家,但实则不容许法家,正如荀子之于儒家一般,儒不视荀子为正统,新吏也于法家所不容。”赵泗开口说道。
因为时代的特殊原因,实际上秦汉之际的地方官员不仅仅拥有发布公文的权利,还拥有训诫地方官员的权利。
公文和训诫也并未严格区分。
说白了就是像郡守这样的官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当地官吏的行为准则的。
所谓《为吏之道》《语书》《为官治吏于黔首》就是典型的郡守制定的本地官员行为准则。
在他们在任期间,这些行为准则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如果仔细看的话,这三者并非以法家思想出法,也并非以一家一姓的学说出法,出发点是普罗大众对官吏的良好期盼。
即为官吏,要通人情,忠君主,明是非,守己身,养道德……
同时,也包含了很多法家的思想。即要明善恶,定赏罚。
同时这些文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治理地方的方式和思想,从恐吓,威胁,变成了教导。
也就是赵泗之前安利给李斯的思想,也是李斯现在正在为了成圣称子所努力的方向。
不是翻到了,赵泗万万没想到早在十来年前就有一批法家弟子开始去尝试新的道路,去撅弃旧吏的残酷严苛,尝试去向一条新的道路发展。
赵泗自以为是自己启发了李斯,并且感慨李斯转变的如此之丝滑,却不料这是曾经发生过诞生过的思想。
而李斯之所以转变的如此丝滑,那是因为当年他曾经亲手镇压过法家内部的反动分子。
而作为镇压者,如果说李斯没有研究过那是不可能的。
这也就难怪赵泗没怎么出力李斯就已经完成了转变,并且开始建立成体系的思想。
在此之前,这套思想已经近乎于完善了……
从《为吏之道》《语说》等当年奏事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法家极为流行,甚至已经逐渐自成体系,只不过缺少一个人将这一切融会贯通。
还是那句话……
在这个风云交际的时代,大部分一个现代人能想到的,古人都已经想过了。
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的存续了下来。
为何没能存续下来也很简单……
这是,封建社会。
彼时大秦刚刚一统,始皇帝又十分急切的想要将秦法秦律普及地方,欲速,必先严明法纪,以酷吏而治。
政治场上,向来是容不得摇摆的,所有政治决策都不会两全其美,只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故而,始皇帝的意志代表了这种温和派不会有胜利的空间。
始皇帝要的是快,而且还要最大程度的压榨黔首的个人价值,这一点只有旧法能够做到。
哪怕,后患无穷,但始皇帝骄傲的认为自己可以在有生之年处理好这些东西。
相比较于思想,实实在在的动员力才是始皇帝最需要的。
旧法的魅力就在于此,别管社会人心如何,看看始皇帝在位的时候弄了多少大工程?
新法新吏始皇帝不喜欢,因为这会严重影响效率,而且赵泗推断,恐怕那个时候的始皇帝身体就已经开始每况愈下吞服仙丹,种种原因之下才让始皇帝做出了急功近利的选择。
而李斯则适逢其会……
攘外必先安内,先扫清队伍里的软弱派,再和儒家乃至于社会的主流思想决一死战,彻底定下法家的根基所在。
所以,腾这位新法的成员,致仕归家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在那个关键时刻,不管是始皇帝还是李斯,都容不得一点摇摆和软弱。
那个时候,是要坚定的大步往前走的。
所谓大才,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不被取用也是有道理的,此非善恶人情可辩,国家大事不容摇摆。
始皇帝闻声,眼中闪过几分诧异,终究还是带着复杂点了点头。
“不错……”
他是真没想到赵泗居然能够仅仅通过文书最大程度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