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节(1 / 3)
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沙漠地带。
很显然,明军三千精骑,不可能就这样横穿沙漠,否则莫说三千骑,就算是二十万大军,都得死里面。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沿着牙儿干河畔,在保证通过河流能随时获取水源的情况下,从上游行军至下游的叶尔羌城。
但很显然,这条道路本就是沟通大漠南北,后世从北疆到南疆的主要干线之一,现在自然也是叶尔羌城周边最重要的干道。
僧格又不是傻子,自然不可能还会把这地方留给明军,提前派阿济格和满达海的“新八旗”分兵给严防死守。
故而王愬等人若是从这条路走,就算不至于被对方击败,想要绕行准噶尔侧后的计划也会事实失败。
思虑各方利弊,最后还是在锦衣卫提供的情报下,他们选择了另一条更加隐蔽和出人意料,同时也更加艰难的道路。
穿越沙漠,从南面数百里外的和田河、白玉河流域,前往南疆重镇——于阗。
和田河,是的,就是和田玉的那个和田
此时却是一条季节河,所谓季节河,乃是因为水源主要来自高山融雪,故而水流按照季节变化,春夏季时有流量,而秋冬季干涸。
而此时正是夏季转秋之时,和田河流域已经开始减弱,在两侧游牧的部落大多都已经转移。
数百里间少见人烟,其中甚至有一百多里纯粹就是沙漠,直到南面的白玉河才进入于阗地区的绿洲。
足够隐蔽、出人意料,毕竟谁能想到,前些天还在北面,数千里外的明军,突然间从沙漠北面飞过来,兵临南疆腹地!
但反过来说,此时和田河水流逐渐干涸,虽然还能补给一些水源,但已经相当有限,其中还有一段直接要从沙漠里横穿的路途,穿越整个干沙漠,对于任何一支军队而言,都是莫大的意志挑战。
正如之前说的那样,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实在是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主副二将不过相商半日,便一咬牙做了决断
好在大明锦衣卫在西域也算精耕细作六七年了,对于此处的地理信息足够了解,当即就派遣了负责叶尔羌地区的锦衣千户带着几十号人,亲自给这股先锋明军做向导。
他们这些年已经基本把大沙漠里的主要道路的水源补给地弄清楚了,而且还发展了十几个本地缇骑,这任务倒也不算难。
于是乎,二人即刻开始准备
岳镇邦亲自带着一千骑跑到库车和轮台周围,强征和抢掠骆驼、骡马等牲畜,以及补给物资。
外线作战嘛,军纪不军纪的也就那样
库车和轮台早在西汉时就是西域重镇,此时虽然落寞,但在周边也算是人丁最盛之处了。
两三天的时间,就收拢了一千一百多头骆驼,四百多匹驮马、骡驴。
甚至连干粮都不用带,路上一边走,一边杀马、杀驼取食
另外还有从陕甘和青海河曲之间进行茶马贸易的几个榷场、互市司里,抽调出一批干茶叶。
每个将士分到小半块压得硬邦邦的茶砖,这年头的人虽然对败血症缺乏认识,但也是知道单纯肉食必须要补充素食,否则要患病的,这也是茶叶能成为关内对外主要商品的原因。
由于不携带干粮、辎重,反而尽可能多搜集驼马,所以行进速度就快了很多,并腾出不少空间。
由于此时是枯水季,倒也不必担心下雨,故而王愬干脆连帐篷啥的行军物资都不要了,每人携一毡子、棉被,以及尽可能多的水壶、皮袋,就直接出发。
三千精锐,加上三千匹军马(本为一人双马,但另外三千匹留在轮台,避免过多水源消耗),数百驮马,一千多匹骆驼,开始南行。
刚刚从库车出发时还好,每日能行百里,且沿途补充了充足淡水。
从第二日开始,三千明军涉入沙漠
大自然可比刀枪剑戟厉害多了,西域气候,白日炎热,夜晚苦寒,相差极大,尤其是沙漠,特别折腾人。
风尘漫天,茫茫黄沙,一望无际,三千骑兵,若是在平原丘陵上看去,那都是一股宛若游龙般的雄伟气势。
可放在这连绵无绝,毫无异色的沙漠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的一串黑点而已。
王愬带头以身作则,为了不让战马陷入沙中,翻身牵马步行,在莽莽沙尘中缓缓前进,一脚一个沙坑。
进入沙漠以后,全军的行进速度顿时骤减,每日不过二三十里。
唯独好在淡水虽然不能算充足,却也并不贫乏,这主要还是得益于锦衣卫的情报。
和田河此时虽然已经开始进入枯水期,却尚未完全干涸,在河床底部还有不少水泊。
锦衣卫的向导总是能带着众人找到一些水量稍充沛的河段,以及两三个绿洲,用以补充储存淡水。
三千人就这样沿着和田河畔,一路跋涉南下
耗了半个月,才勉强走到沙漠的南部边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