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0节(1 / 2)

加入书签

因为对方说得的确不假,况且,其实郭子仪虽然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但当时和他相似地位的人不少,比如李光弼、仆固怀恩等,都具有大功,而且都是异姓王。

但下场却都不怎么好,大宁郡王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为了平定叛乱,族中先后战死子弟达四十余人,还将自己两个亲女儿远嫁回鹘,从而换取回鹘对唐廷的支持,后来却因为被唐代宗猜忌,被逼造反。

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临淮郡王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在徐州含恨病逝。

有意思的是,李光弼的谥号,叫做“武穆”。

只有郭子仪,一方面因为年纪最长,平定叛乱后已经六十多岁了,另一方面,唐廷也需要一个够格的将领来镇住那些尚在蠢蠢欲动的各路藩镇,才得以保全。

那说客见李定国无言以对,又道

“小人知道,以大王为人,绝不肯轻易做反叛之事,但大王岂不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郭子仪之所以能善终,那是因为当时河北藩镇尚还有反复,唐廷急需借其军略而已。徐达为何能被一直倚重?那是因为北元尚在,还需其镇守蓟辽。”

“今日大王何不迟缓几日进兵,天津方面,我两黄旗将士已经严阵以待,凭借城池,大王几日之内也拿不下,不如做个双赢的买卖。”

“何谓双赢?”

“大王可以天津之事为由,暂缓进兵,而我朝廷宗室得以出关喘息,届时,我大清在北,明廷便不得不倚重于大王,如郭、徐旧事,大王自然可以高枕无忧,坐享富贵,而我廷亦可得以喘息,保全宗族,此何不谓两全?”

李定国冷面皱眉

“这是要我养寇自重?你难道不知,清虏与我有弑父之仇吗?”

那说客却也是不惧,直接正视对方道

“那大王莫非是忘记了,昔日农民军,对明廷,何尝不是血海深仇?”

“自闯王、八大王起兵以来,杀过多少明廷宗室?士族大门?昔日他们陷于危难,不得不借助大王之力,可以不谈,那日后呢?天下平定之后呢?”

“光烈天子可以不在乎,那些个宰相士大夫也不在乎吗?大王今年不过三十,古来此等年纪,建节便已不易,何况封王?尧山、军山以后,便已战功彪炳,天下无出所右,现在再光复北京!敢问届时天子当以何勋位相赠?”

“仆固怀恩为唐廷满门忠烈,尚且受猜忌至此,大王叛军出身,又当如何!”

“只怕是人言可畏,周公尚且需避嫌,功高震主,说句不好听的,若是日后天子有个三长两短,难道放心留大王一人在世吗!”

此言一出,就连之前还在侧十分激愤,准备拿下此人的亲卫统领王玺,都有些愕然了

可谓字字诛心

就像钢刀般,插在人的心上。

正如范文程之前考虑的那样,这从来就不是什么阴谋,而是妥妥的阳谋。

所谓阳谋,就是利用对方本来就存在的矛盾,借题发挥,让人无法适应。

明军,或者说明廷中,本来就存在的巨大隐患是什么,就是李定国、李过这些昔日闯、西旧将们的尴尬地位。

说到底,他们是在凤阳毁过皇陵,杀过宗室藩王,甚至逼死过天子的!

在宗法礼教之中,本就是大逆不道之人,那些个正经出身的文武大臣,江南士人们,嘴上不说,但心中也是另眼相待。

这层隔阂,不是朱由榔一人说没有,便会消失的。

以前倒也罢了,天子也好,朝廷也罢,大家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命悬一线,走一步算一步,哪有时间考虑这些有的没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天下马上就要平定了,十几万得胜之师,再往北不过二百里,十几日的功夫,胜利便唾手可得!

过去,朝廷还要打仗,还要北伐,就还需要这些人卖命,那日后呢?

一个安稳下来的朝廷,一个太平盛世,真的放心一帮子曾经的叛军流寇,继续掌握兵权吗?

就算朱由榔无条件信任,那其他人呢?朱由榔的儿子呢?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谁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赌?

李过也就罢了,现在都五十多岁了,最多在干七八年,就得退居二线。

而你李定国还那么年轻,三十出头,就已经是军中第一人,在尧山、军山两次决定朝廷命运的决战中,都居功至伟,徐州一战,又砥定北伐胜局,受封为王,西军的旧部故将,遍及上下。

现在马上就要光复北京,功勋地位,无人能出其右!如此功劳,别说在此时,就是放在历史当中,那都是罕见的,连在相州吃过大败仗的郭子仪都没法比。

李定国沉默了

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说服自己。

他不是不信任天子,可很多事情,不是只凭皇帝的心意就能决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