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0节(2 / 3)

加入书签

在此之前,明军炮营连番射击十五发,把城头女墙等防御设施砸了个稀巴烂,城中清兵正缩头不敢外出。

党守素亲领一营精锐,冲锋在前,将云梯搭上两丈高的城墙,就衔刀擎盾,攀爬而上。

清军此时才反应过来,手中弓弩、火铳开火不断,更兼落石雷木,倾泻而下。

之前那些被明军火炮砸碎的城砖倒是有了用处。

两军就这般在攻防当中,反复拉锯。

樊城当然没这么容易就被攻下,守城将领爱松古,是硕塞亲信,当初姜镶在山西起义时,其部在代州险些被围,是硕塞带兵救援,受救命之恩,自然忠诚无二,守城十分坚韧。

爱松古让亲卫佐领,领五百镶红旗甲士,于城上督战,后退者斩,擒杀十数人,稳定军纪,把党守素几次冲击都顶了回去。

再加上明军兵力有限,清军又占据城墙之利,战斗持续一日,并无效果。

只是双方各自留下数百尸体。

随着清明临近,明军攻城势头愈加疯狂,先是一营,接着三营,最后三万大军齐上阵,搞得樊城外遍地烽烟,十余里外的襄阳城看到,都触目惊心。

以至于李过派人责问高一功,问他干嘛这么急着攻城,不分出人马防范南阳清军背刺?

但高一功将自己在襄水畔的一番部属告知后,李过就没有意见了。

二人是多年同袍,自顺军时起,便多有合作,又是亲戚,故而默契极深,也用不着太多解释。

而樊城内的清军压力可就大了……

虽然直到此时,樊城都还能勉强守住,但按高一功这般磨下去,守城清军早晚得伤亡殆尽。

即使知道高一功让开城北低地,没有部署丝毫兵力,必然有诈,但爱松古也别无他法,只得先后派出三波骑士,前往南阳方向请援军。

至于襄阳?

现在怕是都自身难保了……

而这时,时间已经到了清明。

灰蒙蒙的天空终于再也承载不住,飘落淋漓小雨……

除了降雨以外,随着春季到来,长江上游的积雪大量融化,由于去岁降雪颇丰,也大大增助汛情。

襄水和汉水的水平面,开始缓慢回升。

正在南阳的硕塞,接到求救信后,心中却是犹疑不定。

一方面,毫无疑问,襄樊战场必须要救,且不说济尔哈朗和镶蓝旗主力还在那里,一旦丢失襄樊,中路战场就算输了大半,明军直接北驱中原,剑指黄河,所向之处只剩下一片坦途。

届时满清想要划江而治的想法,完全是虚妄。

毕竟此时的清廷不是金朝,兵力有限,整个河南腹心之地,只剩下豪格一部机动兵力,再加上陕西方面的文安之已经攻破潼关,若是两军会师开封,局势便无可挽回。

可另一方面,高一功在襄水岸边那点操作,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来,纯粹是请君入瓮,自己如果就这般引军南下,岂非正中下怀?

硕塞反复思量,最后又招来标下将领共同商议。

最终,采纳了麾下将领鄂硕的建议,樊城该救还是必须救,不过可以不走襄水前的樊城北面低地,而是经由新野东侧,沿泌水南下,自樊城东侧解围……

这位鄂硕是护军统领衔,算是军中老将,不过在后世历史上,其人留名的方式,却是因为其女儿董鄂氏,就是着名的孝献皇后。

硕塞也无其他办法,细细思量,鄂硕的法子最适合不过,也是为今之计唯一能做的了。

虽然,明军在东边不可能毫无准备,此番率军过去,极大可能会遭受阻击,但此时明军正在全力围攻樊城,就算分出兵马,一两万之内,也成不了大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遂而下令,让镶红旗步军营、骁骑营、护军营,检点五千人马,外加三万五千绿营主力,从新野、唐县出发,顺泌水往南,从樊城东面,给守城的爱松古解围。

-------------------------------------

清明后的江汉平原,气温逐渐婉转上升,天角泛起灰色薄云,拉开淅沥雨幕,风势渐起,持续了三四天也不见停。

虽然雨势不大,但却让空气潮湿起来,火器应用大大受限,故而明军攻城势头也减缓下来。

但高一功却没有停止,而是让党守素、郭君镇继续轮攻,只是规模上加以减弱。

直到清明过后的第五日。

这几天,每一日高一功都会让人观察襄水、汉水、泌水、白河等周边河流的水势,随着冰雪融化,春雨淋漓,几条河流都有不同程度上涨。

可清兵并未从早已扎好“陷阱”的樊城北面来啊,这有什么用……

直到第六日,高一功突然招来所有高级将领,也不问其他,亦不解释什么,直接果断下令吩咐。

“君镇继续攻城,不过虽然要大张旗鼓,但不必用力过猛,只要能让守军疲于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