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节(2 / 3)

加入书签

开拔!”

港边早已被士卒五花大绑好的几头猪羊牲畜,被推进海中,还有几壶酒。

东南沿海人民信仰妈祖,出海前都是要先祭祀一番的。

随后众将登船,升帆启航。

这支庞大舰队,将穿过舟山群岛,从东海、黄海,直抵朝鲜半岛,向满清的统治核心,刺出利刃!

李氏朝鲜

此番海军并未全军出动,除了在福建、广东留下部分战舰,以防范荷兰人外,还有部分战船留在江淮前线,但主力战船都拉了出来。

虽说一共不到两百艘船,只占海军舰船总数的三分之一。

但这两百艘,都是军中精华所在。

其中十二艘甲板战船,都是当初郑芝龙好不容易,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手里捞来的珍贵货色。

也是海军载炮量最多的十二艘战船,每船载炮二十八门,在东亚地区,已经可以吊打大多数武装商船了。

自光烈三年开始,兵工公司先后向海军调拨了火炮三百多门。

郑成功根据载炮量不同,将全军战舰分为甲乙丙三级炮舰,甲级炮舰二十八门以上,就是这十二艘夹板船。

除此外,还有二十六艘大福船,载炮二十门,为乙等船,还有三十艘丙级船,载炮十四门。

其余小福船、沙船、哨船等等辅助战船,载炮就比较零星了。

满清在张存仁的江南水师全军覆没后,就基本没有水面力量了,可能只有山东沿海,有几艘福船而已。

而且他们恐怕也很难料想到,明军居然能远道数千里,跨过东海,直抵辽东、朝鲜。

其实明军并非第一个执行这一战略的。

早在当年唐初之时,英国公李绩灭高句丽,采取的就是水陆并进,先从海上登陆,拿下高句丽南面的百济,而后与陆军前后夹击。

只不过那时候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不发达,战船只能从山东半岛出发。

而现在,舰队却可以直接从江南沿海开拔,通过近月的航行,抵达朝鲜半岛西侧。

-------------------------------------

朝鲜王国,京畿道,汉城府

此时朝鲜在位的,是历史上被称为朝鲜孝宗的李淏,这位仁兄命运挺曲折的,少时就被后金俘虏,亲眼目睹了自己父亲对着皇太极三跪九叩,从此将这奇耻大辱铭记于心。

而后又在满清当了五年质子,直到1645年,也就是朱由榔登基的那年,才被放了回去,说起来,也算是和朱由榔同病相怜的苦命人了。

明初时期,随着朱元璋驱除鞑虏,蒙古势力被驱赶到了漠北草原,原本被蒙古灭亡的高丽,由重臣崔莹把持后,可能没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想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历史从来没有新鲜事

李成桂以江水泛滥渡江困难、粮食不足为由,再次要求高丽王撤军,后来就是非常经典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李氏王朝建立以后,素来对大明毕恭毕敬,双方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先后参与过和明军一起,对女真和倭寇的战争,最着名的就是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从文化和政治氛围上而言,由于明朝自永乐后定都北京,和朝鲜的距离比和江南的还近,所以朝鲜受明朝影响极大。(这一点从当代朝鲜的服饰文化上就可以看出,所谓“衣冠文物悉同中国”,日本吞并朝鲜之前,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都是汉字,至今韩国人身份证后面,还要备注一个汉字姓名。)

故而终明一朝,朝鲜堪称大明的小迷弟,不仅在文化上备受熏陶,在政治上也走得最近。

但万历以后,情况急转直下,尤其是皇太极先后两次远征朝鲜,史称“丙子胡乱”、“丁丑胡乱”。

从胡乱这个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朝鲜人对满清的态度了。

当时,朝鲜向满清称臣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留衣冠制度,不剃发易服。

说朝鲜心向大明,还真不是假的。

当初后金第一次出征朝鲜,清军统帅阿敏,一直打到平壤城下,当时的平壤驻军统帅见清军势大,居然弃城逃跑,金军轻松拿下平壤城。

朝鲜国王在听到后金军攻陷平壤的消息后,弃城而逃,跑到江华岛,后来派人谴使求和,第一次签订了中立条约,承若不再支持明朝。

结果条约签订以后,前脚后金军刚走,后脚朝鲜又和辽东明军联系上了,继续给予明军策应支持。

当初毛文龙所在的皮岛,就是朝鲜的地盘,同时朝鲜也一直就近给予粮草辎重资助。

景福宫内,刚刚三十岁的国王李淏却是满脸愁绪,头上白发都已不少。

自从满清丢失了江南,变成了高位截瘫病人,钱粮供给大幅减少。

尤其是多尔衮还要训练新军,还要督造火器,更是加大了对于朝鲜、蒙古的剥削力度。

身前一位白发苍苍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