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章(1 / 2)

加入书签

向西愣了愣,收起了手机,重重地点头。

很快,半决赛就开始了。

从这里开始的选手,呈现出和前面两轮截然不同的感觉。能从百万海选者当中拼到这里的,说句十万里挑一不为过,第一个上台的选手即便在首日首个的重压下登台也没有崩掉,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状态,听众也为他的演奏献上了热烈的掌声。

现场气氛到路加上台的时候骤然紧绷,像是什么人捏住了演奏厅里所有人的呼吸,当路加上场的时候,和刚刚的选手有了明显的区别。

简一鸣胡乱地想,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新星和普通参赛选手的差别吗?路加的身高甚至不必前面的选手高,但是他站在台上的时候,就是感觉不一样。

休息了一周,其实路加的身体并没有完全恢复,花赛的强度和对手的水平,也没办法激起他最好的状态和斗志,但是今天的路加很兴奋,因为他今天要演奏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

这是卫丛最近一次登台演奏的作品,也是他没来得及买票听现场的作品,路加在这个时候演奏,是希望如果卫丛在台下的话,能听听他的演奏。

路加真的很想知道,好几年不见的卫丛,现在的舒曼会是什么样子的?

一定会更美妙吧?

就这么畅想着,路加的琴声也随之响起。

--------------------

作者有话要说:

出差回来第一天,大姨妈来看我了。

安详倒下jpg

今天王曦要带学生们去听对手演奏会的时候,特地过来问卫丛来不来,卫丛摆摆手,表示不想出门。

他本来想睡个回笼觉,但愣是没睡着,犹豫了一下,还是来了。

为了避免被记者拍到,卫丛还做了一点伪装,穿上牛仔裤和画着大片图案的t恤,戴上棒球帽和口罩,再搞个宽边黑框大眼镜,路上找个店买了个双肩包,妥妥的学生装扮出门,随时随地可以混进大学课堂里。

入场的时候,刚好是第一名选手退场,路加上场的空隙时间。

经历过大场面的少年身姿挺拔,自带从容自信的气场,他站定在舞台中间,借整理手袖的几秒时间,眯着眼睛扫视几眼听众席,微笑面对观众鞠躬,像是在寻找谁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他想找谁。

他想找的人坐在三楼的角落里。

卫丛对路加的心态还真的挺复杂的。

他最开始见到路加·刘的时候是他在美国比赛的时候,当时路加才一个小豆丁,卫丛把他当做可爱的小乐迷对待,没想到这个小孩居然会跟着他一路走上的钢琴的道路。

卫丛既庆幸他有音乐天赋,又恐惧他十年如一日对自己坚持不懈的崇拜和执着,特别是当他参加伊莎贝拉国际钢琴比赛,乐曲处理方式又和他特别相近时,卫丛再也没有和路加明面上联系过,只是偶尔会跟他父亲联系,了解这孩子的近况。

能听得出来,路加本身的性格不应该会把钢琴弹成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小子把卫丛的钢琴当成了标准去模仿和演奏。

卫丛不可能鼓励一个小孩这样干,可也不能直接打击他,最后只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躲着他跑。

卫丛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值得他这样着迷。

路加的第一首是海顿的作品。路加其实不是很适合处理这类带着一点小幽默的音乐,他的个性认真,还有点固执,处理音乐中这种顽皮的小幽默很难有那种让人会心一笑的感觉,擅长做这些的是卫丛。

相比之下,后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一首《前奏曲》都处理的很不错,把钢琴的灵动和色彩拉满,用音乐将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而且前后对比明确,两位音乐家的作曲风格有了明显的区分。

对于普通听众来说,或许他们没能像专业人士那样听到那么多的信息,不知道指法,不懂变奏,也不明白技术难度,但是能直接从路加层层推进的感情中,体会到那种脉络清晰、潮涌推进的感情,像躺在月光下的沙滩上,宁静温柔的银辉洒满了整片海洋,粼粼的波光,徐徐的海风,缓慢舒适的海潮声,几乎要哄人入眠。

后面的指定曲目,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也相当出色,节奏轻快欢乐的圆舞曲虽然不适合作为真正的舞蹈伴奏,但乐曲本身无懈可击,既年轻朝气,又不失柔和甜美。路加手下的《圆舞曲》呈现出来的效果像是夏天的青柠气泡水,简单的配料,清爽可口,酸甜适中,自带青春气息。

所有曲子里面只有这一首卫丛听得最舒服。

最后一首,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

舒曼在这首曲子之前,引用了德国哲学家了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诗作为引言:

在纷繁的尘世之梦里,

震响着一个小小的声音。

它透过一切的声音,

传向那暗地窃听的人。

这是一首传达爱与思念,感情炽热真挚,又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