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6节(3 / 4)

加入书签

县衙招工处的窗口外,从告示贴出去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

不管是男女手里都拿着户籍在往前张望,还有的人自己过来排队了,让家人回去拿户籍。

陆春生是这次招工的负责人,手下管着十几号人。现在正站在窗口后面,看着来报名的百姓。

平河县的百姓已经习惯了县衙招工的流程,一轮到自己就把户籍递上去,然后介绍道:“我是平和县人,家住在西巷街三十六户,叫陈大牛。认得两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力气比较大,擅长做搬搬扛扛的活计。”

“我叫李有书,去县里的书院读过两年书,家住在陈大牛的隔壁,能写会算。”

招工的衙役笔耕不停,根据来报名的人写上他们的信息和特长,另一个人则是核实他们手里的户籍,两项无误后才算是报名成功。

报上名了可不代表就能入选,像李有书这种能写会算的还好,基本都能应聘上,工钱也能被普通的工人要高上一些。但像陈大牛这样卖力气的,要是人够了可能就选不上了。

不过技术大学是一个大工程,招工的告示贴了足足有三日的时间才撤下来,招了将近五千人。

这几乎是平河县县城闲散人员的人数了,而这一部分人又大多集中城西居住,是平和县中最贫穷的一批人。

剩下的一些人手,是县城附近的村里来的,不过惦记着家里的田地,报名的人不是很多。陆春生算一下了人手和工程量,决定等到农闲的时候再往村里去一趟。就是不知道他给的这个工钱,能不能给县衙里其他项目的工钱比。

是的,虽然说他是招工处的负责人,但也只是这一项工程的负责人,和他一样职位领着别的工程的人,还有三四个。他们之间可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要用县衙拨给他们有限的钱,把工程干得又好又省钱,才有可能在明年的评比上评到优等。

不过不管省不省钱,质量和安全是要放在首位的。

两年前提起建设学院,岭南的官府就开始和百姓们收购合适的木材石材,好在岭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木材,在各个县一年的收购下,什么百年大树,千年石头都统统的装车运到了平河县。

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一切都只能靠人力来。

平河县城北的老虎山地势平缓,书院被设计成沿山而上,占据半山的一个格局。

当工人们来到这个平日荒凉的老虎山,看着空地上已经有堆成一座座山的木头和石头,都不约而同的倒吸一口凉气。

“我的老天爷哦,这是要建多大的书院。”有人惊叹道。

他是参与过县里哪个书院装修的,平时也给别人做些建房子的活,一座常见的农家房子需要多少材料他大都能估摸得出来。

看着这遍地的材料,却是用尽所以得智慧也算不出,这里的东西能建多少间房子,这个书院有多大。

按照王怀玉的要求,这个技术大学是兼着研究院的,对高级人才尤其是先生的待遇自然是好得不能再好,独栋的院子,堪比现代别墅。

还有那些实验楼、藏书室、教室等等,在最多只能建设二层楼的岭南,房子自然只能往多了建才满足要求。

不过也因为一开始没有那么多的人,刘明锐和王怀玉商量着,把这个大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来建设。现在建设的就是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基础的公共设施,能够让大□□转起来。

学校已经在建设了,人才和书籍自然是必不可少,王怀玉又回去搜罗了一下自己手里的资源,发现还是太穷太穷了。

“你说我们书籍那么多,先生也没有几个出名的,怎么样才能让大学充裕起来,成为大齐书院的标杆呢?”王怀玉喃喃自语地说着。

秋香给她添了一盏茶,又默默地回去整理起那些典籍目录。

在五年前迁移岭南是,王怀玉把王府中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变卖不了的也都给了本家珍藏,唯有书籍,哪怕又重又难带,他们也一本不落的带到岭南。

这些书,在印刷坊开张后,很多都拓印了出来,一部分送去各个县的书院,一部分则是跟随商队送到几个惠民书肆去换书借书。

只是那么多年,换来的书寥寥无几,更多的还是没有钱的人在书肆里看书抄书。惠民书肆甚至也成了几个店铺里赚钱不多的店。

“郡主不若去拜访一些那些名家?有些世家虽然落魄了,但底蕴还是在的。要是郡主能将和对方借一借,或者劝说他们来投奔您,您忧心的问题自然也可以迎刃而解了。”秋香不急不缓道。

王怀玉忧心的只有人才和书籍两件事,人才她手里只有王松、林清风这种能写会算,干得了庶务的人。这些人都是只适合干事,不适合搞教育和研究。

前两年因为没有人,不得已把他们拉出来当壮丁去书院兼职,教大家读书人字而已。要是想发展她说的大学和研究,那有真本事的专业人员就一定不能少,甚至一些有名气的大家,也要拉拢几个过来。

还有书籍,虽然说现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