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节(1 / 3)
三人听到皇帝这样讲,心思便活了,皇帝的考虑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的。
实际上,朱厚照确实记得新疆的棉花是更好的,西北区域也是一块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当然有一段时间是不及内地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慢慢动脑筋,自然就发现了有趣的事情——棉花是一种喜光、喜热的作物,不种在新疆种在哪里?
所以棉花的种植趋势是新疆、甘肃不断上升,内地如山东反而有所下降。
不仅如此,新疆的棉花往往是高品质的棉花,这是自然禀赋决定的。所以有新闻说外国人不买新疆棉花根本就是笑话,新疆棉花之所以出口正是因为品质高,卖得出价。好东西国内都不够用。
甚至再往西的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的美誉,那个鬼地方是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但种棉花是一绝,也正是靠着棉花的稳产高产和品质优良赢得了这个称号。
当然,这对于此刻的朱厚照来说并不重要,棉花好和棉布好这是两个概念,中间还隔着纺织技术呢,而且为了大规模种棉花,你不知道人家在土地平整、水源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再有,按照梅可甲说‘十家必有织机’说法,再好也可能卖不出价格,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嘛。
不过这都可以解决,甚至朱厚照已经直接说出由朝廷指定购买了。
王琼仔细思量了皇帝的话,也不禁点头,“这么说来,新疆或可成为宝地。”
朱厚照就是这个意思,“应该是错不了,西域都有棉布,怎么就不能种棉花了?朝廷要推动棉纺织业的兴旺,棉花必不可少。朕这就传旨给杨一清,让他着手办理此事,汉家人,还是喜欢种点什么,这是骨子里的东西,等到形成规模,朕要把牧民都变成农民!”
“哈哈哈。”
天子一句话玩笑话,也惹得他们未能忍住。
而皇室、勋贵所用的棉布规模也是很大的,有些人,能造的很。先这样支持上一段时间,等到渐渐的发现新疆的棉花品质更好,其实就不愁了。
不过还有一人心思还不定,周尚文看差不多了,还是在问:“陛下,刚刚王中丞提及的军用棉布究竟是何物?”
王琼轻笑一声,“书上这样记载,我倒也没有见过。不过我这次偶然看过一个棉甲,应当也是极好的。”
“棉甲?是元代的布面甲么?和铁甲有何不同?”
“我仔细问过,制作起来并不难,不过布面甲主要是防御,对抗火器。我见到的棉甲主要是用于御寒,不知为何,这些年来冬天越发的寒冷,所以才想到了这等法子。
实际上就是在铁甲两侧放置棉花。首先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这就是棉甲了。”
朱厚照也没见过,但王琼说得通俗易懂,“朕知道靖虏侯在想什么,这类棉甲在冬天作战是很实用甚至是救命的东西,平海伯,你从旁协助,找几个工匠试制一下这等棉甲,像辽东、漠北以及新疆入了冬以后的天气都是很寒冷的。要知道,士兵每多一分御寒,大明的疆界就能往北多扩一分。”
“是,臣等遵旨。”
周尚文没想到皇帝这么重视,实际上王琼提了一嘴冬天越发寒冷,而朱厚照知道,冬天还会更寒冷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朝会的变化不仅仅是从一年改为两年,其影响也绝不仅仅是让臣子们可以来一趟京师,而是方方面面。
比如说,大朝会是两年一次,科举是三年一次,于是大明文人开始逐渐把每个年份都分出大中小的区别,若是都有,那么就是大年,若是都没有那么就是小年,比如正德十年就是妥妥的小年。
大小和朝廷派官是有关系的。
大朝会之后,天子往往会根据当年官员进京陛见的表现对部分人进行调整,有的甚至是比较惊人的调整,也正是升官激励着各地官员对大朝会念念不忘。
而科举之后也会授官,所以说所谓的大年就是大官、小官都有较大的变化,人们心中也更有期待。
小年么,就不必说了。
这就是大朝会的影响。
此外,大朝会的议题也从当初的七个压缩为五个,传言天子认为要将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更为关键的事务,而不必事事拿来清谈。
再有,有些议题开始逐渐固定下来,演化为每两年就要拿出来谈一次。最为典型的便是民生和军备,它们总是逃不掉的,天子召见地方文官,所问之事不离百姓之疾苦,召见边军武将,所提之事不离卫所之战力。
不仅如此,十年的时间也让厂卫深深的‘融入’了大朝会之中。
大朝会前后,会是它们最繁忙的时候,天子问事,遍及于天下,所以他们要尽量多了解些天子最常问到的事,更关键的在大朝会之后。
为了避免陛见的官员胡乱吹嘘,虚报政绩,厂卫总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