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0节(1 / 3)

加入书签

到最后呢,刘焉一死,不照样反了刘璋吗?

从外间势头来看呢,的的确确是吕林更胜一筹,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吕林的内部问题太严重了。

除了继承人的问题外,吕营的派系问题肯定也是很棘手的,当初跟随吕布的元老派,林墨培养的年轻派,徐扬世家,北国的世家,这些人能够和睦相处?

可以说,一旦吕布出了什么问题,北国必乱,而且这种混乱绝对不是林墨一个人可以压的下来的。

但曹操这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嫡长子曹昂一直都是镇守在许昌的,真就是曹操出了什么事,以他的威望可以快速的接过这杆旗帜。

张松缓缓的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踱步,眉宇间透着一股压抑,前面提的三个点,都是战略问题,人力纵然无法完全解决,总归可以消减,可法正所提出的第四点,却是个致命的问题。

吕布今年,至少有个四十八九了吧,能活多久,还真是不好说。

万一中道崩亡,吕营这么大的盘子,林墨一个人可能真的压不住,尤其是元老战将。

“贤弟所言,极是啊……”

重新坐下的张松,好似做出了重要的决定,眼神坚定道:“待刘璋议政之时,我会请命为使去往汉中求和,届时且看曹操是否有礼贤下士之风。

若曹营真有你我兄弟的立足之地,联手内应,献出益州不过是弹指之间罢了。”

“如此甚好!”

其实,法正也收到了林墨的信。

甚至为此夙夜难眠,最后权衡利弊之下,还是选择了曹操。

这不能说他缺乏了战略眼光,只是每个人所站的位置和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也是不一样的。

不管是张鲁还是赵韪,他们的事迹都证明了一点,上一代人能压制的人,到下一代可就未必了。

诚然,吕布能走到今天,都知道是拜林墨所赐,可他再是有谋,人心是改变不了的。

其他不说,提拔青年将领这件事其实跟刘璋做的是如出一辙的。

现如今,不管是攻克并州、幽州还是派军征战乌桓,去的全是他提拔的人,而跟随吕布多年的元老将领全部都被放置后方镇守,怎么看都有点厚此薄彼了。

在两人商定好人事岔路口的选择后,恰好就收到了刘璋召集文武明日到议政厅集合的消息。

正当时。

第二天的时候,大家伙的脸上都很难看。

刘璋一点也不想卖关子,直接就把林墨和刘备的信都拿了出来要稳住军心。

这两封信,确确实实是有不小的作用。

很多准备劝降的人都选择了闭嘴。

一时间,议政厅内出现了两种言论,第一种是东州派系提出的既然有援军,那就不必要忌惮曹操了,只需要往剑门和阆中增兵死守,曹操攻城,后方必乱,益州之危自解。

这个言论呢,也得到了以张任为首的死忠派的支持。

其实东州派这么提议可不是对刘璋有多忠心,因为现在的益州是他们这伙人在掌控,刘璋也压不下他们,可如果换一个主子,曹操来,那可就不好说了。

第二种言论是益州本土士族提出的,向曹操求和,派使者带上贡品去汉中朝拜,似乎这样更保险一些。

不管是哪一种言论,到底是没人提出投降,刘璋对此就很满意了。

其实,不管是益州本土派,还是东州派,里头都有主张投降的。

比如本土派系的张松,东州派系的孟达、法正这些人。

因为他们不只是权衡考虑家族利益,更多的是考虑施展自己的才学与抱负,在刘璋的身上,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可投降嘛,又不能直接说出口,尤其在风向未定之前,所以他们就一致的支持了派人去求和,可实际上他们都清楚,求和是个机会卖了刘璋而已。

“我会派人去邺城和长沙感谢林墨与刘备,但派使者去汉中也是有必要的。”刘璋是大手一挥,两种方案都用上吧,先试试看管不管用再说。

众人一听,也没啥意见,左右不就是搭进去一些钱粮,这一点益州又不缺。

早就摩拳擦掌的张松站了出来,又有法正、孟达的支持,刘璋便很痛快的答应了让他出使汉中见曹操去。

“永年啊,此行关乎益州六百万黎民的生计,望你能带回捷报,我必有重赏。”刘璋叹了口气,深深的看着眼前的小矮子。

“主公放心,松此去,必不负厚望,势必说服曹操放弃对益州用兵,彼此修好。”张松昂首挺胸,信心满满。

“善。”

好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刘璋突然就觉得手很痒,好些天没去画仕女图了,草草结束议政后就遣散了众人。

林墨出手

郭淮的建议很不错,可行性也极高,刚刚行动起来阎柔就主动上门愿意帮忙。

作为从小就被乌桓俘虏的阎柔,精通两族语言,可以说对汉对乌桓都有别样的感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