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9节(2 / 4)

加入书签

轻,脸上稚气未脱,从外表上看竟比司空玄还要小上一两岁的样子。

不过宁渊对此并不奇怪,呼延元宸早便对他说过,如今的大夏皇帝是他长兄太子的独子,也是他的侄子,年纪无论如何也大不到哪里去。

“熙王远来辛苦了。”夏帝语气清朗道:“不必多礼,平……”

“平身!”还不待夏帝将话说完,他身边一盏屏风后边,竟然有一道略显凌厉的女声抢在他前面说出了“平身”二字。

夏帝的脸色一瞬间白了白,不过很快便恢复了,让人看不清异状,宁渊应声站起来后,立刻大有深意地朝那屏风望过去。

屏风是用轻纱绣成,上边有一幅凤翔九天的图样,却挡不住坐于屏风后边的一个人影。

作者有话要说:

☆、 以花喻人

那人影轮廓看上去是一名身形娟秀的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即便面貌被隐藏在了屏风之后,可能堂而皇之坐在皇帝身边的,想来必定是那位大权在握的夏太后无疑。

同时夏帝的反应自然也被宁渊看在了眼里,一时间,他对于帝后不和的传闻又信了几分。

今日夏帝只是召司空玄入宫觐见,并没有立刻就要在殿上商谈事物的样子,反而同司空玄闲聊了两句,也开始介绍殿上的文武官员,完全是个一派和气的模样,哪里有半分两国尚在开战的样子。

司空玄早已受舒惠妃关照过,在这些应酬上皆对答如流,其中不乏有好些官员在打招呼的同时想从司空玄嘴巴里套出些有关大周的情报,不过全遭司空玄不动声色地敷衍了过去,那些人瞧着司空玄这位熙王看着年轻,却不像是好糊弄的,便都住了嘴。

宁渊虽然陪着司空玄应酬,可有大半的注意力却都放在屏风后的夏太后身上,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除了一开始的那一句“平身”,这位太后便再没有开过口,好像对司空玄这位大周使臣不太愿意搭理的样子。

等朝堂上大半的权臣都同司空玄打了一记招呼,夏帝终于开口将事情拉上了正题,“熙王此番前来,想来贵国陛下应当已经知晓本朝的意思了吧。”

司空玄笑了笑,取出一封封好的书信道:“这是父皇亲笔所书,以父皇的意思,自然是希望两国能化干戈为玉帛,还请陛下亲阅。”司空玄说完,将书信交给了一边的太监,太监立刻将书信呈上,皇帝正要伸手去拿,屏风后边的夏太后又说话了,“将信给哀家看看。”

夏帝已经伸出去的手僵了一下,片刻之后,居然收了回去,而那太监也拿着信封绕到了拼缝后头,就见夏太后扯开了信封的封口,从里边抖出一张信纸,细细查阅起来。

夏帝虽然依旧端坐着,表情却十分不自然,下边群臣也都噤若寒蝉,宁渊这回算是看明白了,这位夏太后小事上不会出声搭理,但凡有什么大事,却一定要先经她的手,直将夏帝钳制得死死的。

片刻之后,夏太后的声音平和地传了出来,“敢问熙王殿下一句,这信上所写的,便是大周的诚意么。”

“此信乃父皇亲手所书,自然表示了父皇的意思。”司空玄打了个太极,“我虽未看过信的内容,但多少也听父皇提起过一些,信上所列钱粮数目,已经是我大周可以给出的最大数目,也足以见父皇愿意两国交好的诚意。”

司空玄这话没说错,几百年来,大夏每一次向大周动兵,所求的不过是粮食等资源罢了,现下两国战事焦灼,若要夏人退兵,最好的方式不外乎是许给大笔的粮食。

但现在听夏太后的语气,好像对书信上的条件并不怎么满意的样子。

“诚意?就着书信上所列物资,只要大夏军士能兵临华京城下,相信拿到手的便不会只是这么一点,以这样的好处便想让我等退兵,贵国陛下这口算盘,当真是打得好。”夏太后语气有些冷,说话也十分不客气,让司空玄等人尽皆皱起了眉头。

“母后,此话似乎太过唐突了,我们……”夏帝似乎想要开口,却忽然之间被夏太后打断,“皇帝你要记住,身为一国之君,耳根子便不能太软,无论是治国之策,还是处世之道,都讲究一个‘决断’,这场战事关乎着我朝数百年的兴衰,你若是优柔寡断,只会让别人捡了便宜去,你可明白?”

夏帝抿了抿嘴角,没再说话了。

“听太后此语,好像贵国大军,当真有一天能兵临华京城下一般。”司空玄表情虽然恭敬,气势却一点不弱,“若太后你当真对贵国大军又如此信心,又何必传信前来想要两国和谈,我大周兵力虽然的确略逊大夏,如今也处在下风,可愿意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贞之士却不少,当真硬拼起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太后纵然信心十足,却也得顾念会不会有阴沟里翻船的那天。”

“好,没想到熙王殿下瞧着年纪不大,却有如此口才,这么说来,哀家当真要仔细考虑贵国陛下的提议了?”夏太后冷笑一声,“不过实在可惜,哀家此次既然传信给贵国陛下商量和谈之事,所求的却并不是粮食物资,否则大可直接修书一封给贵国陛下,又何必多此一举邀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