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61章 竞选议员(1 / 3)

加入书签

谏议在民?文天祥明白“谏议”两个字,但如何“在民”,就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

秦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职权,唐宋皆有台谏官纠劾百官,下理民情上达天听。诸如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朝堂内外文武百官,通称为台官;诸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负责规谏帝王,通称谏官,两者合称台谏。台谏官的纠劾弹奏,便称为谏议,历代帝王皆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以便规谏帝王、纠劾百官的错误。

谏议在历朝历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许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触龙说赵太后”一事了,到宋代更是出个了大大有名的人物,便是民间传说中日断阳夜审阴的包拯包龙图。

其实真实的包拯断案并不多,身为御史期间直言谏议才是他誉满朝野的真正原因。宋仁宗时张贵妃得宠,便请皇帝封其兄张尧佐为宣徽使,仁宗皇帝下旨之后,却在朝堂上被包拯直言进谏,最终不得不收回成命,待回宫后,张贵妃上前询问兄长的任职问题,仁宗无奈的说:“宣徽使宣徽使,你只知道要张尧佐做宣徽使,却不知道包拯还在当御史!”

一名台谏官能令帝王不能随心所欲任人唯亲,御史包拯犯颜强谏连皇帝都不得不收回成命,对朝堂文武、各地官员的监督、威慑作用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汉什么都好,惟一的问题就是到现在还没有设立台谏,文天祥闻听楚风主动提起,就高兴的道:“大汉朝廷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却始终没有台谏官规正帝王、监察百官,皇帝若有此意,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恕臣愚昧,历代台谏官皆选自博学笃行、忠孝仁义的士林中人,或以科举,或以贵戚推荐,或以儒学隐逸上达天听而下旨征辟,如何令谏议在民,还请皇帝示下。”

“不,这谏议在民嘛,就不能从科举或者官员体系中任命了,我大汉虽不设台谏,台官掌监察,咱们保安司廉政局的职权有过之而无不及,何必再叠床架屋?”楚风指了指法华、萧平,“监察官员的工作,还是由你们负责。”

文天祥不仅有些失望,想了想之后亢声道:“台官是监察百官,谏官却是劝讽陛下的,如今有台无谏,请陛下从士子清流中选拔俊才,设谏议官。”

楚风笑笑,反问道:“请问谏官职责是什么?”

文天祥挺了挺腰杆,正色道:“讽谏陛下过失,匡正朝廷错误。”

“这不结了!”楚风一拍手掌,“我大汉许文武百官、军民人等从邮局上书朝廷,民政部专设一司清理信函,又许百姓宫门击鼓求见,则人人都是谏官,何必专设?”

说的是啊,大汉不专设谏官,但布衣百姓也能履行谏官职权,直接向皇帝上书——当然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情况特别重大的,由楚风本人处理。

“那么,到底谏议如何在民?”人们都等着楚风揭破谜底,只有赵筠微微笑着,因为她早已知道了楚风的计划。

众人都在思索,赵筠则仔细观察着列席会议的波斯圣女塞里木淖尔,姿容绝世、丰姿绰约,柔弱中不失刚强,却叫人更加怜惜。

好个我见犹怜的女子!她在临安待得久了,只怕楚呆子也不会全无心动吧?只不过她不久就会离开这里……

想到这个娇柔的女子,就要回到漫漫黄沙的西域,与波斯的宿命搏斗,赵筠感佩中又带着点怜意。

楚风终于揭开了谜底,所谓谏议在民,就是不但赋予百姓议论国政得失的权力,还要把这种权力制度化、现实化,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升格到公堂之上,设专门机构来监督官府。

人民代表大会?众议院?国家杜马?银河黑暗理事会?啊呃~结合时代特色,楚风最终确定的名称是:谏议院。

临安新城朱雀大道南侧的茶馆中,众位茶客又聚集到一起议论纷纷,只不过中心话题不再是江北虎视眈眈的三十万元兵,也不是皇帝刚刚在浙西平定的方腊余党叛乱,而是竞选谏议员的新鲜事。

“历朝历代,都是皇帝家挑官儿,所谓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如今叫咱们老百姓自己选官儿,真正叫做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码头上的庞师爷摇头晃脑的说着,有点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唉唉,大家伙儿说的什么呐?”老伴生了场病,崔世安好些日子没过来了,摸出五个青铜钱甩到柜台上,急吼吼的挤到人丛中,四下看看无心问了句:“咦,刘大胡子没来么?”

“好些天没来过了,大约到松江贩布了吧?”老庞有些不满他打断自己的话头,随便猜了个原因,反正这茶馆是人一走茶就凉,聚到一块就是吹牛聊天的朋友,出了茶馆门,管他干什么呢,就是江洋大盗也不干我事!

自然,茶客们没人知道,那个和自己聊天喝茶的刘大胡子,竟然是浙西方腊余党的暗探,而他现在早已死在情报司天牢中,尸骨无存。

其实崔世安也不关心刘大胡子的去向,也就随口一问,听出老庞有些不高兴,就嘿嘿笑了两声,凑趣的道:“方才在楼底下就看庞兄弟高谈阔论,不晓得说的是什么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