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98章 东宁府(1 / 3)

加入书签

元昭义大将军赏佩金虎符辽阳诏讨使朱焕用象牙筷拈起一片新鲜的酒糟鹿脯,扬州带来的厨子,刀工妙到极处,这鹿脯片得薄如蝉翼,桃红的色泽加上凛冽的酒香,让他想起了秦淮河上的条条画舫。

曾经,朱焕是两淮制置大使李庭芝麾下最得力的将官,屡受朝廷恩赏,在淮扬百姓口中,如果李大使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他就是牵马执鞭镫的周仓,如果李大使是精忠报国的岳武穆,他就是马前的张保、马后的王横。

伯颜下江南,没有选择适合战马冲击的淮扬,却选择了长江中游的襄樊——大元丞相没有选错,疾风知劲草、危难识忠臣,坚守襄樊七年之久的吕文焕最终晚节不保,将这座大宋朝中流砥柱拱手送敌;李庭芝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则在临安陷落,帝后被俘之后,依然在扬州坚持抵抗,像一根钉子深深的扎到蒙元的版图上,阿剌罕、阿里海牙,这些能征惯战的宿将,加上故宋谢太后命令开城投降的诏书,都不能使他屈服,伯颜如果选择淮扬作为突破口,也许直到现在,战事依然胶着,就像钓鱼城那样。

从长江中游的襄樊达成突破,绕开鄂州张世杰这块同样难啃的硬骨头,伯颜成功避开灭宋之路上最顽强的两个敌人,大军进抵临安,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宋恭帝回天无力,只得委身降元。

益王卫王在杨太妃怀抱中,由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护驾逃亡海上,组成了海上行朝,他们给坚守两淮的李庭芝发来旨意,让他出任右丞相,入朝统一指挥抗元部署。

离开扬州时,李庭芝放心的把这座两淮抵抗蒙元的重要堡垒,交到了最信任的将领朱焕手中,他自信的告诉朱焕:“文丞相起江西义军,苏殿帅兴师八闽,张枢密麾下尚有朝廷经制之军二十万,国事尚有可为。兄往南方一行,弟须坚守扬州,或半年、或八月,兄当亲提王师北上,以解扬州之困!”

然而,要识破一切人心的险诈,是非常困难的,正如大儒方回、蹇望才,抗元名将吕文焕、夏贵等人,在他们慷慨激昂声称以身许国的时候,谁能识破他们的伪装呢?

李庭芝离开扬州的时候,这座坚城上空还飘扬着大宋的战旗;当他刚刚走到泰州的时候,扬州就由朱焕交到了蒙元手中,断了他北归扬州的后路。

尤为恶劣的是,豺狼之性的朱焕,投降蒙元之后,方才彻底暴露出自己卑劣无耻到了极点的嘴脸,他居然驱使李庭芝麾下淮扬子弟的妻儿老小从扬州来到泰州,以他们为人质,迫令困守泰州的李庭芝投降。

李庭芝没有投降,这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傻瓜,自宗泽、岳飞、虞允文以降华夏气节的象征,从容面对异族死亡的屠刀,身体归于尘土,精神却化为了晨星;朱焕却有了献城投降的功劳,摇身一变,从替大宋守土的将军变成大元的有功之臣。

宋亡之后,自金兵南侵以来一百五十年战火纷飞的两淮,从游牧民族和华夏文明交锋的最前线,变成元朝的内地,她的南方有范文虎二十万大军驻守两浙,她的北方有山东河北等地拱卫京畿的十余万精锐蒙古军,辽东战事一起,忽必烈理所当然的把两淮降将顺着京杭大运河调到了北方前线——显然,将能征惯战、且深受李庭芝精神影响的两淮子弟调离本乡本土,朝廷也有着防范之意,让他们在和乃颜的战争中流尽鲜血,更符合大元的利益。

可惜,兵还是当年的兵,将还是当年的将,只不过高擎着的大宋战旗,变成了大元的羊毛大纛,淮军的表现就成了两重天。伯颜丞相发现,让他们和乃颜互相消耗,成为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珍视生命”、“热爱和平”的军队,他们决不和任何敌手消耗,不管皮鞭抽打、弯刀架上脖子,还是整箱整箱白花花的银子,任何威逼利诱在这支混吃等死的军队面前,都失去了作用。

直到伯颜亲眼看见一名士兵在杀鸡时,突然晕了过去,他彻底失去了耐心,“在李庭芝手下如猛虎般凶悍的淮军,为什么到我手上就变成了绵羊?”伯颜放弃了努力,从此之后,淮军成为辽阳驻军的后勤部、运输队和工程兵,他们再也没有真刀真枪的上过战场。

这样的结果正是朱焕所希望的:这年月,有钱有兵就是大爷,北方汉人世侯在被蒙古人榨干油水之后,不就像一块没用的油渣,被无情的扔掉了?金刀九拔都张弘范、巩昌军便宜都元帅汪良臣等人无不如此,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啊!

能保住性命、财富和权位的,则是拥兵自重的吕师夔、范文虎,其中又以兵多将广、盘踞两浙老窝的范文虎最为潇洒,进可攻退可守,明里朝廷连连封赏加官晋爵,暗里和汉商做生意占尽便宜,这么明显的事情,要还看不清形势,阳关大道不走,偏往奈何桥上挤,那就不是爹生娘养的货!

朱焕对部下阳奉阴违、消极避战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推波助澜,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希望得到的结果,这一次伯颜丞相出击临湟,就让他率领麾下两个新附军万人队留守安全之极的辽阳首府东宁府。

且不说乃颜汗生死未卜,辽东诸部群龙无首,是否能集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