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90章】 最长的一仗(18)(1 / 2)

加入书签

从心底而言,铁木辛哥是不愿意接受这道命令的,因为这注定要让哥萨克们全部丧失殆尽。但从整体战役格局而言,他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布琼尼的办法还是极其高明的。只要缠住了快速推进的中国人装甲部队,其他步兵便能够有机会撤回鄂木斯克防御,只要能顶住中国人的三板斧,党中央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至于哥萨克们的命运。谁知道呢?只能听天由命罢了。

在情感和理智的抉择面前,作为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铁木辛哥同志自然做出了选择。于是,战场的局势便出现了逆转,刘伯承率领的重装甲支队一开始是觉得毛子骑兵太过滑不溜手,怎么样也逮不住主力,等过了几天之后,居然是成群结队的哥萨克趁着夜色发动敢死进攻。一惊一乍之下,差点没被唬住。多亏了装甲车猛烈的火力以及夜晚可以肆意穿透的车灯,才让如鬼魅一般的骑兵无从藏身,纷纷在火力面前栽倒。如果有人能远远地从天空中望下去,就会发现如同飞蛾扑火一般,中间明晃晃的就是火力全开的装甲部队,而四面八方涌来的骑兵,不正是拼死撞击的飞蛾么?

就这样整整耗了3天。只要天一亮,哥萨克们便远遁不见了,而只要天黑了,就又成群结队地前来。刘伯承是看不懂敌人的招数,第一天这么搞还有点出其不意的效果,等到了第二三天,国防军早就已经适应了,为什么布尔什维克还是不要命地往前冲?想来想去,除了迟滞自己没有别的解释理由。可这么做值得么?

刘伯承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国防军上上下下对来去如风、侵略如火的哥萨克们才最感到头疼,对于红军步兵反而并不是怎么看重。这次铁木辛哥与朱可夫在兵站上一击就走,很让蔡锷等人扼腕叹息了一番,认为将来很难再找到聚而歼之的机会了。后来的情况发展也验证了这个道理,哥萨克们逃得飞快,根本就不是装甲支队可以追的上的,更别提围剿大范围散布的骑兵。但现在居然有这么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看来1、3、4师还真是把布琼尼给打疼了,慌不择路也要想办法撤退。

自杀性的进攻维系了3天,铁木辛哥靠着人命堆砌,硬是狙击了重装甲支队3天时间,3天里向前推进的路程少得可笑。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除了一个最精锐的骑兵团,外加各部队中的战斗骨干,原本拥有4个师编制,近2万人马的骑兵第一集团军的骑兵部队消亡殆尽了,剩下了的人马才2000出头。这些在内战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哥萨克们,就这样稀里糊涂在远东送了命。

利用这3天宝贵的时间,布琼尼紧赶慢赶,严令催促部队加快行军。饶是如此,一路掉队、毙命和失散人员不计其数。等真的抵达鄂木斯克时,除了在城里建制完整的一个师以外,布琼尼手里只有6个师的残部,总共不到4万人的部队了。出发前足足15万的骑一军,不到一个月便损失了10万人,更不必说还有将几乎所有骑兵丧失殆尽的耻辱。

“司令员同志,您交代给骑兵集团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看着铁木辛哥背后稀稀落落的人影,见到满脸尘土的铁木辛哥,布琼尼真有一种想要抱头痛哭的冲动。但他终究是从乱世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枭雄,只抬起手,朝铁木辛哥行了标准的军礼,勉强挤出一丝慰勉的言语。没想到铁木辛哥理都不理,转身就大踏步走开了。

放在平时,这种行为不知道能上纲上线到何种程度,但眼下的情况,不要说布琼尼发不了火,便连伏罗希洛夫以下各部队长官都觉得欠着骑兵们一个天大的人情。

“你是说,布尔什维克收缩进了鄂木斯克防御?”

“是的,总共有4万左右的部队,连同原先城里驻扎的部队,满打满算不会超过6万。”

“很好,非常好。”原以为这样的情报会让蔡锷很不爽,但现在看来,对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惊喜的神色,当真是有些出人意表了,“哥萨克基本上被消灭了,红军就没有机动力量了。”

孙传芳想了想道:“松坡兄,虽然红军缩进去有利于聚而歼之,但强攻的话,困难也无形中加大了,对我们并不有利。”

“现在还是夏季,离天寒地冻还有4个月呢……”蔡锷这句话一出口,战场之人便恍然大悟,原来司令官压根就没想着攻坚,而是打算用围困战术将毛子耗死。但是,这其中又存在着变数。大军驻外,每日耗费不菲的物资补给,虽然国防军这几年日子比较好过,应有尽有,但大家都是精打细算惯了的,有钱也不能这么挥霍。

直到第二份电报打开,大家才明白大本营的思路。

中亚方向已经动了,现在就要看红军会不会派援兵来。倘若鄂木斯克一直围而不打,则对于红军救兵也是一种牵制,是顾鄂木斯克还是顾中亚方向,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疑问。反正西伯利亚铁路运力不济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只要国防军步步推进,建立稳妥的基地之后,整条铁路线都面临国防军的威胁,更不必说单纯空中优势就能够让红军喝一壶了。

消耗战看上去累一点,但却稳妥许多,更何况大本营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式兵器,步兵炮、装甲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