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针锋相对(1 / 3)
因总参谋长张绍曾抱恙无法出席联席会议,副总参谋长陈宦代表总参发言:“神尾师团歼灭战结束后,到目前已经10天。在这10天里,各总部按照总统的指示来部署下一阶段的任务。综合各方面的情报,总参认为山东战事已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应对敌人在其他方向可能开展的军事行动。理由有五:第一,在歼灭神尾师团的第二天,日军1个增援师团已通过海路抵达山东前线,但这一师团没有继续神尾师团贸然突进的路线,相反自登陆伊始就开始收缩整固。汲取神尾师团操之过急的教训,在登陆后没有急于展开,反而固守滩头阵地、就地挖掘工事,依托舰炮火力网,准备长期作战,这不像是准备采取积极进攻行动的迹象;第二,侥幸未被我军歼灭的神尾师团余部没有采取巩固现有阵地的做法,相反却是大踏步的后退,甚至为了加快撤退步伐而有目的性的抛弃了一些辎重物资,这几天来的飞机侦察显示,该部分残余兵力已与新登陆之师团合而为一,倘若日军有意进攻,则该余部原本所占据的阵地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出发地,由此可见鬼子自保之心远远胜过克敌之心;第三,根据其他情况反映,日军此次增援,除山东地区一个师团外,往朝鲜增派了两个师团,虽然目前的部署、兵力总数和指挥层还很不清楚,但在东北动手的可能性远较此间来得充分,日军的海运能力虽远胜于我,但按照海军的分析,倘若兵分两路,日军在短期内无法同时为东北和山东两处提供足够的给养和物资,另一个明显迹象是,活跃在山东沿海的日海军轻型舰艇,特别是运输舰、驱逐舰很多已不见踪影,似乎可以推断为增援东北方向的企图;其四,东北与朝鲜接壤,日本原本布置有关东军和朝鲜军,军事实力相对雄厚,经过20年前的日清战争和10年前的日俄战争,日本对东北的地形、气候、民众了如指掌,相对而言更容易采取积极行动。特别是日军在东北经过多年经营,布有庞大的间谍网,虽然国安系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清除,但漏网之鱼肯定在所难免,我军在东北的军事部署一定为日军所洞悉,这种对于对方情况的了解,构成了日军敢于放手进攻的基础;其五,日军进行山东战事,本身并无严密的作战计划,完全是因为欧战爆发的偶然之举,因此整个作战计划相对粗糙、简单,但东北一直是日本虎视眈眈的目标,虽然没有任何情报证实日军对东北进行假想性军事行动的可能,但作为总参谋部的基本属性,我想日本必然有相对完善、成熟的作战方案,再加上两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应该是非常全面、系统的,我个人本着料敌从宽的的想法,认为不可大意。”
“海军有什么看法?”
“由于敌众我寡,海军主力目前云集在葫芦岛一带,并且在港口附近海面布置了大面积的雷区以防日军突入,岸炮部队进入最高警戒状态。目前,日军舰队主力已封锁葫芦岛附近洋面,监视体系严密,我军大型舰只难以外出,只有几艘高速鱼雷艇还有一定的作战实力,不过由于日军已经汲取了前此被我军偷袭的教训,戒备森严,急切难以得手……”国防次长、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坦言道,“目前对于港外敌情的分析只有依靠飞机侦察,因航程所限,无法了解更多。以海军参谋部的看法,日军的运输能力要想满足朝鲜半岛4个师团的运输补给要求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换成是山东方面的4个师团,可能难以实现。当然,海军也不排除日军借助其制海权,依仗其高速机动能力,利用海军陆战队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可能……”
“经过与英美两国驻华武官的接触,总政认为,日军在东南沿海登陆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可能性极低,甚至低于日军停战求和的可能性,理由主要有3条。”蒋方震不慌不忙地说了起来,“第一条,对于中日战争,英国是表面中立,实则放纵日本,但由于其在长江中下游的传统影响力,约翰牛坚决反对日本介入;美国虽然是表面中立,但在实际上却倾向于我国,由于美国在东南沿海有诸多的商业利益,美国已经通过非正式渠道表态反对日本对该地区动手——目前,英国对日本的制约正在减弱,而美国作为唯一没有卷入大战的强国,对日本的企图与野心构成了约束,这是日本在扩大战争前必须有所考虑的;第二条,虽然目前政府已在表面上实现了对南方诸省军权、政权的统一,但在实际上,由于统一时间为期过短,东南各省尚未形成足够的向心力,政府的重心还是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与华北,日本对于中国的政治内幕是一清二楚,选择在非政府的要害下手他们应当会清楚地知道并没有实际价值,反而会促使上述地区的民政和当地势力加速向中央靠拢;第三条,鉴于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总参认为日本难以支持较长时间的作战,如果不采取直接改变目前的战争态势,不采取强有力的方针让政府屈服的话,即便日军在非战略战场有所收获也是于事无补,我由此判定,日本要么不打,要打肯定冲着中国的要害而来。”
“目前物资的生产、调度、发放等都在有序进行中,虽然不可能保持长久的高速运转状态,但我们经过分析,在维持山东战场级别烈度的前提下,目前的物资储备再加生产能力可以应付3个月、10万人规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