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节(2 / 3)

加入书签

,就是日常出门,也没见往铺子里去。”

苏绶没与他争辩。往前走了一程,才接着说道:“当年随婼姐儿母亲到苏家来的谢家下人,又让礼哥儿母亲给调回来了,我懒得跟她费口舌让她再调回去庄子上,但是鲍嬷嬷他们到底是向着婼姐儿母亲的,既是向着她,那就是向着谢家,你还是让人看着点儿。稍后,再派两个人去徽州探探谢家情况。”

吴综称是。

……

苏婼回到房里,扶桑已进来了。

“游春儿要去采办,姑娘明儿就要去宋家赴宴,可有什么东西要置备?”

苏婼疑道:“他这几日不是都随父亲去天工坊吗?”

“本来是,但老爷不知怎地,方才突然不让游春儿跟着了,而是唤了吴综,所以游春儿就被打发去采办。”

苏婼皱了下眉头。

吴综是苏绶的随从,也是发小,更是心腹,自从苏绶当家,吴综也被一步步被提拔起来,如今府里的大管家是他的叔父吴淳,而他则跟在苏绶身边帮忙处理庶务。突然之间让吴综跟着当随从,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这时候木槿也走进来:“奇了怪了,一直都放在正房里的一把黄花梨椅子,太太突然让人给送过来了。”

苏婼听到这儿,遂起身走到门外,只见廊下果然摆着张眼熟的椅子,细一辨认就是从前谢氏搁在窗下的那一张。便道:“没说什么?”

“太太只说是用不着了,这是咱们太太的东西,应给送回来,看姑娘用不用?用的话就留在房里,不用的话就放回库房去,好生收藏起来。”

苏婼抚了抚椅背,坐下去试了试,道:“窗下腾个空儿,留下来吧。”

这姑娘真面熟

鲍嬷嬷正好领着小丫鬟端汤走进来,围着椅子看了半圈,说道:“当年打这把椅子的时候,我还随太太去看过呢。这个高度,还是太太亲自确定的。谢家为了给太太准备嫁妆,可真是费了好大一番心思。”

谢家远在徽州,谢氏在时,每年她的哥哥们都会有一两个进京来看她。但一年一两次,也实在太少了,何况还只是停留一两天就走了,所以苏婼与外祖家不熟。她也没有去过谢家。对谢家所有的认知,都只来自于谢氏与她身边下人的描述。

但是她知道谢家是很好的人家,外祖父母和舅舅们也是顶好的,因为每年他们到来,都会给她捎来每个人给的礼物,还有书信。谢氏也并不掩饰对他们的思念。可是苏婼与谢家这段联系在谢氏过世之后,也彻底断了。

她隐约只记得前来奔丧的两个舅舅与苏家起了争执,从前很和善的大舅二舅,竟然在谢氏尸骨未寒时露出了狰狞面孔,他们执意要拿回当初给谢氏的嫁妆的基中一部分。虽然嫁妆是娘家给的,可是谢氏是有一双儿女在世的,谢家要回嫁妆这个做法,多少是有些不合理了。

没有了谢氏作为桥梁,加上谢家再也没有人进京联络过她和苏祈,这关系也就此不存在了。

想到这里她却是忍不住问起鲍嬷嬷:“舅舅当年为何要讨回母亲的嫁妆?”

鲍嬷嬷看了她一眼,直起放汤弯下的腰说道:“谢家家大业大,当初给太太的陪嫁就值四万两银子,有姑娘和哥儿在,他们怎么可能会讨回嫁妆?姑娘从哪里听来的?”

苏婼只觉得稀奇了:“我亲眼看到的呀,当时我就跪在灵堂里,看着舅舅与父亲在争执。”

“没有的事!”鲍嬷嬷道,“谢家绝不可能做出这样不体面的事来。我不相信。”

苏婼望着她满脸的坚定,把话吞回去了。

哪怕是隔了一世的记忆,她也记得清清楚楚!可是鲍嬷嬷也不像是说谎,对她来说,这件事才过去三年,她更不可能记错。难道真是自己记岔了?又或者他们争执的并不是嫁妆?

她问:“既然没有,那舅舅为何都不曾进京来了?”

鲍嬷嬷叹气:“舅老爷们本来就对老爷冷落太太有意见,太太也不在了,又来了新太太,他们还来又有什么意思?”

“那他们也不惦记我和祈哥儿么?”

鲍嬷嬷温厚的目光望着她:“苏家再怎么着,也不至于苛刻自家嫡出的姑娘子弟,要是他们连这都做不到,谢家当初又为何会同意这门婚事呢?想来只要姑娘和哥儿都太平安康,谢家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来了,反倒是容易旁生枝节。”

“来看自己的外甥,能有什么枝节?”

鲍嬷嬷低头舀动着碗里的汤道:“总归要顾及如今太太的脸面啊。他们来了,倒像是不放心她似的。那种当着亲戚的面摆出和善姿态,背地里就专给继子女小鞋穿的后母太多了,或许谢家也不能不顾及吧。”

苏婼想了想,竟帮徐氏说起话来:“她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自然都希望不是。但是谨慎些总归好啊。”鲍嬷嬷说罢把汤塞到她手上,“别愣着了,快趁热喝,凉了喝伤脾胃。炖的是姑娘和太太从前都最爱吃的榛蘑鸡汤。我用小火瓦罐足足炖了两个时辰,好喝得很,快尝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