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节(2 / 4)

加入书签

。”司马熹答。

“只有这么些人?”薛玉霄偏过头看她,指腹摩挲着上面崭新的墨痕,“我敬重各位族老,各位也要对我说实话。”

她的语气轻飘飘的,并无多大威胁恐吓的分量。司马熹想到这些人早就去了别处避难,就是她把河内郡翻个底朝天也绝无证据,于是面色镇定如常,一口咬定:“是。”

薛玉霄肯定不会信。放在任何一个大族身上,钦差都不会轻信。不过既无证据,人去楼空,又要如何对证呢?不过也就是像往年一样不了了之。司马熹等人对此深有经验。

为了防止薛玉霄的脸色太不好看,司马熹又解释道:“北人虽经过河内,但并未停留,大多都继续往南方迁居而去了。我们坞堡人手已足,并没有留太多流民,这上面的每一户都是可考的……而且,我听闻陛下旨意所明,地方士族可以留下一定数目转为荫户,您看……”

薛玉霄叹了口气。

她又喝了一口苦丁茶。这种茶极为清火散热,祛除烦渴。她修长的手指抵在瓷杯杯壁上,道:“你们这份名册太薄、也太敷衍了。郡王,还是在下来补充一二吧。”

薛玉霄说完,旁边的李清愁便取出预备好的名册——上面写着田庄隐户的姓名、籍贯、何时到来——事无巨细,详录在此。这一卷新抄写的黄麻纸被随手扔在地上,就落在司马熹的面前、司马慧的脚边。

小女孩弯腰欲捡,薛玉霄按住她,笑道:“让你家大人捡。”

在这卷墨痕弥补的黄麻纸落地时,轻轻砸落的一声,仿佛轰然敲击在了众人的心上。几个司马氏的族老彼此交换眼神,都怀疑是内部出了问题、有人向皇室攀附泄密。然而彼此看了良久,都互相不能确定。

司马熹的脊背微微僵住,她盯着薛玉霄的脸,依旧有几分“故布疑阵”、“空城计”的猜测,她弯腰捡起这卷纸,迎面展开第一行,就是她看过十次以上的隐户姓名籍贯,跟正式记载别无二致,唯一的一个不同,就是名字后面跟着一个别致的数字——九百六十钱。

这是什么意思?

众人的目光汇集在司马熹上,都想要从她那里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她一页一页翻阅下去,脸色肉眼可见地变得极差,额角渗出微微的冷汗。

“这卷纸上不能尽数写下,”薛玉霄道,“其余的北人隐户,还要我挽起衣袖,当场写给你看么?”

司马熹道:“都尉……我们何苦闹到这个地步。都尉有备而来,我等也只能悉听尊便。然而侨民迁徙辛苦,我们庄子上的田地过了年也需有人耕种,我知道您这样无法向陛下交差,不如这样……这纸上的半卷隐户,全都交给朝廷注籍调遣,另外半卷……”

她话语一顿,身后忽然走上来几个侍奴衣着的少年,手上各自捧着一个礼盘,盖着鲜红绸缎。其中为首的那个少年清俊可人,跪行上前,将木托盘举过头顶,露出一截白皙青涩的后颈。

薛玉霄没动,便有司马氏谋士上前掀开红绸。绸缎下一片灿光——乃是白银所铸的一块宝树,而宝树上的枝节上挂满了黄金果实、黄金碎叶。

薛玉霄见状,忍不住摇头一笑。众人便觉此路可通,态度顿时转变,又接连掀开后面的红绸,宝玉、名墨、古玩……大族的库房确实丰富。

“是啊,何苦闹到这个地步。”薛玉霄感叹道,她闭眸又睁,目光一一扫过面前的诸张面孔,唇边笑意缓缓消失,挽袖将茶盏拿起,亲自给司马熹斟了一杯苦丁。

司马熹看到茶面上漂浮的绿叶,咬紧后槽牙,猛地仰头灌下,旋即被浓重的苦味麻痹舌根,眉头紧皱。

“此茶并非豫州所产,辛苦你们寻来。”薛玉霄道,“你们看到卷尾的数字了吗?九百余文,同样的耕种,每家相差不过百文钱。”

“这是……”

“这是一户一年的收成,以官价换得的钱财。”薛玉霄道,“如此收成,最低每年要交司马郡王过五成的地租税款,打点管事,孝敬上头的部曲娘子。所剩的数额,早晚喝粥都不足以吃饱饭,更不足以养活女儿——这些北人并不交国朝农税,只受你们一族的管辖,居然都贫苦至此。能够压榨到这个程度,也难怪你们抓着不放。”

她语气淡淡,继续说了下去:“圣旨与文书上皆写着,侨民免除徭役、兵役,减税赋。另有兵士护送,不至于途中受劫掠而亡。到了你们的土地上,却没有一句实言——对我造谣污蔑、扭曲事实,篡改圣旨,难道你们司马氏,仍有不臣之心?”

最后几个字落得极轻,正合她轻敲茶盏的节奏。

此言落下,地上跪着的几个侍奴被吓得伏地不起。坐在席位上的司马氏族老幕僚也都豁然而起,面色急遽变化。她眼前的司马熹攥紧手中黄纸,声音顿时冷冽下去:“薛都尉,说我等扭曲事实、污蔑于你,总该有证据。”

“证据啊。”薛玉霄重复此言,道,“满堂都是位高权重的食肉者。诸卿口中,自然没有一句真切之言。难道郡王童真所问不算证据?街巷坊市议论之声不算证据?还是这些被你们撵去陈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